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 >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最新消息

访谈嫦娥专家朱永贵刘良栋

来源:中国航天报
2010年10月01日20:13
采访间

  主持人:对嫦娥二号卫星的最大好处是节省燃料。这一技术的难点在哪?它的实现对中国运载火箭有什么重要意义?

  朱永贵:这个技术难点,如果跟过去相比,很明显的要求是对火箭的脱离点速度要更大,具体落实到技术方面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难点。

  朱永贵:第一,这个轨道设计要考虑地月日之间的相对运动规律。 第二,这个轨道计算模型,包括能修正的模型,需要与长三丙火箭相对应的特点,对火箭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朱永贵:第三,轨道计算的时候还要考虑它设计的结果,在火箭上硬件上能不能实现。这次嫦娥二号卫星有三个发射窗口,这三个发射窗口也有一些不同的要求,比如说三级一次启动,跟二次启动之间,滑行段的时间不一样。这个时间不同会导致二次启动之前发动机能不能同时满足这么几个不同的时间变化的要求。跟长三甲火箭相比在轨道设计上还要考虑助推器落期的影响。这是主要从轨道、关键技术方面一些难点。这个技术的突破,应该说可以为我们长征系列火箭,以后进行相关探测,比如说探索轨道设计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也为长征系列火箭走得更远打好基础。

  主持人:今年以来长征三号甲火箭已经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如何确保嫦娥二号卫星发射的万无一失呢?

  朱永贵:长征系列火箭从今年开始已经进入到高密度发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嫦娥二好卫星发射任务万无一失,我们在长征三号甲火箭高质量、高精度的基础上,针对嫦娥二号任务的重要性,我们也从四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四个方面主要是:

  朱永贵:第一,确保地月统一轨道设计的正确性;第二,进一步提高发动机可靠性;第三,提高发射的可靠性;第四,提高试验和测试的可靠性。

  朱永贵:具体来说第一,在确保地月转移轨道设计正确性方面,我们设计系统,通过查阅大量的文件、对轨道进行精心的设计,做了很多工作。同时请其他型号的设计人员,进行背靠背的设计测试,根据估算的结果,确认设计的正确性。采取专家评审把关的方法,确保设计的正确。

  朱永贵:第二,提高发动机可靠性方面,在嫦娥二号上第一次采用了精密的系统,优化了发动机启动程序。同时对三级发动机采取了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朱永贵:第三,提高发射可靠性方面,首次采用了动力测控检测系统。对火箭地面挪移系统提高可靠性。对发射环节方面也采取了措施。第四,提高产品质量和测试可靠性。

  主持人:随着发射窗口时间的推进,我们暂停一下,看一下整个发射过程,稍候我们继续访谈。

  主持人:现在卫星整流罩已经抛了,我们刚才看到卫星起飞抛整流罩的过程,现在嫦娥二号正奔向地月转移轨道。我们一边等待一边和嘉宾聊一下。从今天西昌的天气来看,能见度还是非常高的,火箭起飞也是非常不错的。请嘉宾从火箭起飞的姿态点评一下今天的发射如何?最终的发射质量还将体现在哪些数据上?

  朱永贵:刚才的起飞质量,有六台发动机,火焰说明了发动机点火通路正常。第二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起飞以后相对垂直起来的,然后到一百多米的时候,有一个飞行,有一个转弯的东西,看这个转弯是否正常,如果这两个方面正常,可以初步判断起飞过程中发动机、控制器表现正常。后期大家看哪些参数?电视画面上可以看,有关的速度起线,大家如果看到速度起线如果重合得比较好,肯定精度比较高。专业的角度,要考虑最后和地点的速度,这个速度包括大小和始量,这个决定了椭圆轨道近地点高度和远地点高度能不能满足要求。

  主持人:刚才朱总说了,这样来看起飞的情况还不错。现在就要看实际值和预计值的重合度。朱总是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他说每次发射的时候,点火之前他都是非常紧张的。我想问问作为卫星方面的人员,刘主任在火箭点火、星箭分离时最关心的是什么?

  刘良栋:我们最关心的是曲线,如果卫星画出来的曲线与设定曲线重合得很好,我们认为发射是成功的。

  主持人:不管是火箭还是卫星,我们都希望曲线高度重合,意味着高精度发射。针对火箭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不同精度,卫星方面有没有做一些预案?

  刘良栋:我们最关心的是,第一发射完了以后过了若干分钟,由测控系统测控出来的轨道跟数,和跟踪的数据。这次从数据量来看,如果精度很好,就很不错。

  刘良栋:作为卫星设计系统,在事前要对发射中的各种故障进行预案。如果是老火箭,成功率很高的话,相信一次能够成功。如果是新的火箭,当然可能对故障预案做得更多一些,对于不同的轨道,打出来的高度不一样、速度不一样,根据卫星的特点,要进行故障预案。

  主持人:刚才刘主任提到根据火箭成熟不一样,预案不同。长三丙是长三甲系列当中的最后一位,这也是它第五次出征。有人说考虑到将完成的一系列实验和探测任务的复杂性,把嫦娥二号卫星比做在严酷环境中进行高难度表演的杂技演员不为过,嫦娥二号进行了108个预案。请刘主任介绍一下,嫦娥二号卫星飞入大气层以后,面临哪些风险?

  刘良栋:嫦娥二号和嫦娥一号相比在几个环节都具有新的风险。

  刘良栋:第一,嫦娥一号上,我们也是有两个制动,一个是近地点制动,而且加速把它推到高轨道上去。但是这次是由运载火箭完成的。卫星上的主要工作是风险最大的是在远地点,38万公里高度制动。这是第一个最大风险。和嫦娥一号一样,因为这是一个,如果失败了,没制动成功,任务就可以说是基本失败。近地点的制动一定要把时间做好、控制量打准。如果控制量打少了,制动速度太少了,照样不会成功。如果制动的速度太大了、过了,或者歪了,就是它可能不是绕着月球,而是撞着月球来。这和两百公里、一百公里制动比较,两百公里毕竟距离远一些,这方面的风险小一些。

  刘良栋:第二个是风险,一百公里圆轨道变成十五公里的椭圆轨道,尤其是变成十五公里椭圆轨道,是一个风险。两个地方,第一,由于这个机动是希望近地点是虹湾地区,这是对着月球、地球都看见的,在背着地球的地方进行制动,可能是看不见的,测控够不到、或者够到一小部分,对测控增加了风险。

  刘良栋:再一个风险,十五公里高的月球高度,如果控制多了,制动的多了,小于十五公里,甚至打到月球上,也是失败的。这两个是新的、相对嫦娥一号的问题。当然好在嫦娥一号已经打成功了,有了经验了,我相信我们这次还是能够成功的。

  主持人:朱总一直在观察画面,请朱总说说目前观察到的飞行状况是什么样的?

  朱永贵:画面上看进入了三级滑行段,从前面的曲线看重合得很好,说明在三级工作段工作正常。

  主持人:很多网友比较关心嫦娥二号在轨运行半年之后它的命运如何。这点也想请刘主任跟大家分享一下。

  刘良栋:刚才前面讲了嫦娥二号如果各个环节做得好,原来在带的燃料里,有些是在中途修正中用的,现在不用了、省下了。有比较多剩余燃料,现在都比较关心,提出了三种想法。

  刘良栋:第一,延长寿命、充分做实验、得到更多的数据、观测数据,为我们以后下一次发射创造更好的条件。第二,当然燃料这么多,用不掉这么多。发挥这些燃料的作用,两种想法,一种是往远推。我们现在在研究除了探月以后,深空探测要搞,所以往远奔,用剩余燃料有没有可能做这个实验。第三,往回来,因为我们探月绕、落、回三步走,回是第三步,现在研究工作在做。它的复杂度更高,所以有没有可能用它做一些实验。当然这三个实验都需要额外的燃料,燃料要用多少,到底够不够用,可能要根据飞行最后结果,也有充裕时间。我想到时候会有专家来研究怎么用我们的燃料,使嫦娥二号的任务取得更多新的成果。

  主持人:如果一切进展得很顺利,嫦娥二号剩下一些燃料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受控撞月,一种是走向更远的深控,一种是往回走一些,不管是哪种,我们都有期待。看一下网友的问题,我们的火箭可以把卫星直接送入火星轨道吗?这个问题请专家回答一下吧。

  朱永贵:从我们现在火箭的情况,除了长征三号丙火箭以外,还有更大的长征三号乙火箭,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基础,我个人认为可以完成相关任务。

  主持人:网友们接着问:什么时候能够到海南文昌发射场执行任务,火箭燃料什么时候能够改进到无毒无污染的状态?

  朱永贵:海南文昌发射基地,按照国家的计划正在建设当中。现在的安排就是说咱们国家新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要在海南文昌基地进行发射任务。现在计划时间应该是2014年。火箭燃料什么时候换成无毒无污染的,这个应该是有逐步替换的过程。首先现在新一代运载火箭,都是采用无毒无污燃料。

  主持人:近年来美国在载人航天、太空探索等方面进展不大,中国现在的投入会划算吗?

  刘良栋:卫星探月从短期来看不会有特别的经济效益。但是它有它的一系列的政治意义和科技意义,如提高我们国家创新能力、技术上带动一系列的相关技术进步。另外,人类毕竟是要走出地球的。所以我认为美国人他是花了钱很多、确实很多,和我们中国航天不一样,我们是有计划的,一步一个脚印,而且你看我们探月也就两三年打一颗卫星,他有时候一年打好多,而且全面开花。所以我认为我们还是按照国情做好长远规划,循序渐进。经济上虽然要花不少钱,但是相对于现在的国力来看,还是可以的。我们可以继续按这一步一步发展。

  主持人:现在到了一个关键点了,刚才是星箭分离,卫星被准确地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朱永贵:卫星和火箭正常分离,应该说一会儿还要看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应该是卫星发射获得成功。

  主持人:好的。跟计算的时间基本上一致。

  朱永贵:对,和发射时间对得很好。

  主持人:发射非常成功,具体数据等一下再看测控中心给出的数据。接下来把网友问题继续往外抛。按照中国探月工程总体计划,下一步就是落,这将是中国探测器首次到达地外星体,中国未来的探月车会有自己的特点吗?进行哪些工作?

  刘良栋:我们现在二期和三期都在紧锣密鼓地做,但是在不同阶段。有的是作为型号的酝酿,有的是作为前期的演练。从我了解的来看我们的研究当中一方面是充分要继承已有的技术,根据我们国家的特点,在每一项工作当中都有很多研究,目前都是在预研、设想当中。我相信探月二期、探月三期的“落”与“回”,都会有中国自己特色的成果。

  主持人:看到前方指挥大厅里频频握手,互相庆贺,确实为发射感到高兴,最后一个网友的问题,在探月工程“回”的阶段,神舟飞船返回技术是不是可以借鉴,按照规划2020年月球探测器“返回”了,在建国百年之前中国人可以到达月球吗?

  刘良栋:神舟飞船返回技术,从我们现在的研究、报道成果里,确实考虑到成功返回这种技术。至于说未来,中国是否发射载人登月航天器,现在我很难说。但我坚信这一天一定能够早日到来。

  主持人:我们期待更早一点。嫦娥二号卫星在此次奔月过程当中携带四台微小相机,进行实时拍摄画面。这样网友有可能看到更多精采实时画面,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本次网络访谈到此结束,感谢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两位嘉宾的参与,感谢各位网友参与,也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曾安能)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