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大学生毕业多选“非转农” 深层次社会问题暴露

来源:燕赵都市网
2010年10月07日20:57

  河北“非转农”现象暴露深层次社会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跳出农门实现“农转非”是农村孩子的梦想,考学无望的甚至不惜四处借钱买个“非农户口”,企望借此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农转非在当时意味着拥有让农民羡慕的社会福利,拥有工作的机会。而几十年过去了,时下,随着城镇化进程,不少城郊农村被城市圈地,以及农村经济和集体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有农村在高考等方面的一些政策利好驱使下,一些城里人正在为把户口迁回农村费尽心思,有的地方还出现“曲线非转农”的现象,那么,这是一种个别现象还是会成为一种潮流?这一现象背后透露出什么深层次社会问题?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对此现象进行关注。

  本报记者 王真 武岩生

  图景1

  李梅军:大学毕业即失业

  无处安放 无奈回家

  大学本科毕业于2003年的李梅军(化名),毕业之后,并没有立刻能找到工作,他的档案一直放在人才市场。如今他在一家广告资讯公司工作,可是虽然找到了工作,他却选择把自己的户口迁回了老家农村。

  “在人才市场放着,每年还要交不少保管费,迁回老家,家里能每年按人头领到粮食补贴,而且,村里因为离县城比较近,在邻近汽车站的地方,统一盖了一批临街商铺,这些商铺,也是按村民人头平分面积的,虽然不多,但是一年也有千元左右的租金收益。另外,户口回去也不影响我在城市里买房工作什么的,所以就选择迁了回去。”

  小李告诉记者,他的户口因为是在人才市场放着,所以可以按他们村里和有关制度的大中专毕业生“失业、自主择业”人群,把户口迁回去。而他的同学中,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是师范类院校毕业后分配的工作,这些同学要想把户口办回去,就有政策障碍了,“非转农基本实现不了”。

  小李所在的广告公司也给他上了医疗、养老等社保,而把户口迁回去以后,村里又统一给他们家上了“新农合”。这点,让小李有些颇为担心:“我现在就不知道,我到底应该归哪个保险体系,又怕万一得了病去报销的时候一查,我两边都上了保险,到时候不知道会不会存在都无效的问题”。

  而小李遇到的现实问题还还不止这一点,他的小孩今年刚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因为孩子的户口也跟着他在农村老家,所以想在石家庄上学的时候,发现哪所学校也不能算作“片内”,最后只得在附近找了一所学校加了千元左右的赞助费,上了一家学校。

  “孩子上学了发现了不少以前没有想到的不方便之处,估计以后还会有不可预知的不方便,但是我觉得户口在家,有一种归属感,这个城市尽管有了自己的住房,但是总觉的老家才是家,除非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的户口就在家了放着了,大不了把孩子户口办到市里” ,小李很坚定地说。

  图景2

  杜洋:征地补偿按人头分

  利好驱使户口回迁潮

  衡水三杜庄的杜洋(化名),最近也正在户口迁回农村的事情闹心。

  三杜庄位于衡水市的边缘,是一个大约有2000口人的大村子。村子周围的耕地有近4000亩。

  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的轮廓逐渐开始向老杜所在的三杜庄浸淫。2009年春,衡水市启动“四路十桥”和“滏阳河美化工程”,征用了三杜庄部分土地。在此次征地之后,三杜庄的村民都可以享受到一定额度的土地补偿款的分配,而且村民们都传言,将来随着城市的规划,村里的土地还会陆续被占用,也就是说将来还会面临补偿款的分配机会。

  而让老杜闹心的是,尽管他祖辈都在村子里生活,并且现在也仍在村里有宅基地,还在老宅子里住,但是他的户口,以及孩子的户口却都在衡水市里。

  “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当过兵,1996年复员了,当时能有一个城市户口还是一个好事情,于是就趁这个机会把户口落在衡水市里了”。

   复员后,老杜先后自己做过生意,或者给别人打过工,却一直住在村子里,从来也没有想过户口的问题。

  2009年初,征地方案出来以后,老杜抓紧最后机会想把户口办回老家,公安局、派出所都表示,他的情况基本符合政策,只要村里出接收证明,他们就可以办户口转出,可是最终却卡在了村里。“村里说我不符合政策,是因为我复员后,当时我的关系在市劳动局,算是有工作的,可是现在的现实是我就是失业啊”,老杜有些无奈地说。

  2009年5月,老杜将自己的户口迁回老家,但没能在村里规定的最后期限,也就没能享受到征地补偿款的分配。

  在老杜给记者提供的一份有关户籍“非转农”的有关户籍政策上,记者看到,“为落实工作单位的复员军人可将户口迁入农村应落户地”、“对于无固定住所、无稳定生活来源,常年在农村居住务农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可以将全家户口迁至居住地”等字眼。

  老杜认为,这些条款自己都符合,村里的拒绝理由让他有点想不通。“我常年就在这里生活,祖辈、现在的兄弟姐妹几个都在这个村,可是我怎么就回不来了呢”?

  除了这些现实的利益外,老杜也有些弄不清,自己究竟算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了,这种感觉让他有些迷失。

  而且,如果户口办不下来的话,接下来的问题是他非常不想看到的。“当然,也想以后再有征地补偿的时候,能够分到;另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孩子马上要高考了,按照现在政策,农村独生子女高考的时候,可以加10分,这10分差出多少人去?

  而就在半年间,已有300人把户口迁回了三杜庄。

  图景3

  安金磊:厌倦城市生活 回归自然

  安金磊,多年以前从他从衡水农校毕业,分配到当地一家国营农场当技术员。三十七八岁的他,在常人看来,正是大干一番事业,施展拳脚的时候。可是他却选择了一条与常人迥异的道路,2000年,他回到老家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承包了40多亩贫瘠的土地,开始了他的种植试验——

  不使用方便轻巧的化肥,他却从附近的藁城等地的养鸡场买来鸡粪;不使用除草剂,40多亩地全部用人工除草,而且要留一些,涵养水分;不种整齐划一的的单一作物,而是棉花和玉米、芝麻间作;不使用转基因的种子,而是自己筛选培育……

  如今,几年下来,安金磊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许多人推崇的方式,而他的农业种植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农民。

  “安老师当初就是厌倦了城市里高能耗、高污染的生活方式,所以选择了返璞归真,放下一切回到老家农村生活,我们都非常钦佩他”,衡水市里安先生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每年都会有不少都市人慕名前往安先生处,有的要一同劳作居住一些日子,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回归。

  其实不仅安金磊先生一人,就是在北京上海等不少都市,都有白领乃至企业高管,开始到农村承包土地,自种自收,亲近自然,这些人,这在演绎着另外一种非转农的心态和状态。

  事实上,近年来,在温州、宁波、金华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非转农”的民间呼声持续升温。流向来看,“非转农”大部分都是流向村集体经济较好、生活较稳定的农村,不仅有土地利益,还有村集体经济的分配。

  其中有哪些政策禁区?城里人是否在“与农争利”?我们又该怎样看待和评价这种现象?本报将做进一步采访报道。

  [视野]

  农村福利水涨船高

  大学生毕业多选“非转农”

  为千方百计把户口迁回农村,不少人费尽心思,有的地方还出现“曲线非转农”的现象。目前,今年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已经陆续发到上榜考生手中,但是却有相当多的考生放弃“农转非“宁愿把户口留在农村,以浙江东阳为例,就有近6成左右的考生下定决心放弃了“农转非”。

  据了解,近年来,东阳每年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近6000人,而考出的这6000多名大学生中,竟有近60%的学生放弃了“农转非”。东阳市公安局办证中心副主任吴瑛群介绍说,每年的8月份是办理大中专户口迁移的高峰期,去年从8月1号到25号共办理了迁出207人次。而今年同期仅办理了144人次,同比下降了30%。据分析,原因主要是东阳部分村集体经济比较发达,户籍与利益捆绑在一起,造成许多大中专学生不愿意“农转非”,把户口迁出去。(本报综合)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