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2010年诺贝尔奖 > 诺贝尔奖消息

文化视点:2010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0月08日15:00
  这是2010年9月13日拍摄的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法国巴黎参加其个人著作展的资料照片。新华社/法新

  新华网昆明10月8日电(记者陈鹏)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戴上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这是一次名至实归的奖赏。

  近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多让人意外,夺奖大热门总是名落孙山,如美国的菲利普罗斯、卡罗尔欧茨,加拿大的阿特伍德、艾丽斯门罗,英国的伊恩麦克尤恩、石黑一雄,以色列的阿摩斯奥兹,捷克的米兰昆德拉,意大利的克劳迪奥马格里斯和阿多尼斯……最终的得奖者往往让人大跌眼镜,如去年的诺奖给了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前年则不顾法国“新寓言”已经“式微”而给了当年的主将之一勒克莱齐奥,至于2007年的多丽丝莱辛,2006年的帕慕克,2005年的哈罗德品特虽分量不轻,但多少都让人“意外”;今年,巴尔加斯略萨终于让这项大奖找到了足够匹配的主人。

  巴尔加斯略萨是一位不守规矩的先锋派,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代表作《酒吧长谈》《绿房子》《城市与狗》《胡利亚作家与姨妈,姨妈与胡利亚作家》等莫不震动拉丁美洲及世界文坛,这些厚重大作均以酷似电影蒙太奇的结构切换、拼接、组合令人惊诧而激赏。阅读略萨的愉快感受与阅读马尔克斯大相径庭,后者血液中总是洋溢着拉丁美洲特有的激情并赋予“魔幻”最常态的面孔,而略萨对素材、故事的处理更冷静,更节制,也更巧妙,通常并非正面用力却又让平实细节充满张力,他所关注的拉丁美洲似乎更加惨烈真实、黯淡无奈,如独裁者,恶棍,颓败的军政府……你几乎能听到他强劲而迫切的心跳声。
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这位大师不仅蜚声拉美,更以其丰厚、充沛的写作影响了全世界一大批优秀作家,以上提到的多位诺奖候选作家作品中多多少少都能找出“结构现实主义”的影子,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崛起的法国“新小说”后辈,如艾什诺兹,就把小说中的结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略萨对上世纪80年代发轫的中国先锋派们更是影响深远,如马原的叙事圈套就多来自他的结构主义启发,后面的苏童、余华们也多有效仿;这位拉美先锋派显然为世界文坛注入了一种既密切关注现实,又高度关注技巧的写作潮流,他坚持不懈的“结构现实主义”也提醒了中国作家们,如何更深切地关注他们生存的世界,如何介入当下,如何用想象力穿透生活而绝非简单地复制生活……相比之下,中国受他影响的作家们或许都太早也太轻易地丢弃了他们本该坚持的东西,对生存、社会、人性的倾注更是远远无法望略萨之项背,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先锋派们的莫大悲哀。

  “他早该获奖了!”一位当年的中国先锋派小说家获悉略萨获奖后由衷感叹,这是一次名至实归的授奖,略萨的获奖也再次证明,坚持、坚守对于写作来说多么的重要。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