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发电子邮件、QQ聊天……
如今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而传统的上门家访却越来越少了。
不少老师、家长和专家呼吁——
上门家访不可丢
通讯员 贺艳雄
家访形式日趋多样
9月27日上午10时,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小学部班主任陈碧桃老师正在通过QQ视频,与班上一名留守儿童的家长在进行网络家访。这位同学这些天情绪很不稳定,陈老师想从家长那里了解到问题的原因,并希望与家长一起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上门家访,曾是一个很熟悉、很亲切的字眼。很多中老年人会有这样的记忆:暮色中,老师走进家门,衣襟、袖口还沾着些许粉笔末,和父母亲切地交谈,讲述孩子在学校里的每一点进步,分析他们的不足。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上门家访”这个概念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心中正在淡化、转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电话、手机、电脑等办公用品的增加,依赖于电话、QQ家访、约家长来学校“校访”等形式已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家访。
据万和实验学校副校长易年树介绍,目前家访正呈现多样化趋势:家校联系本、电话、家长会、家校通短信互通平台以及互联网等新的家访形式,纷纷登台,上门家访仅占10%到20%。
长沙师范附小六年级学生李晰樾的家长徐女士也反映:学校在2008年就开始建立“家校通”平台,自从有了这样的平台后,老师就不怎么来家里家访了。 “我儿子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但老师只到家里来过一次,平时儿子在学校的情况都是老师通知家长到学校去解决。”徐女士说。
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是什么阻挡了老师上门家访的脚步?
网络通讯的发达是主因。过去网络通讯落后,老师无论是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还是要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抑或是要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教育方法等,都只能上门家访,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但是随着网络通讯的发展,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方式日益多样化,途径也越来越多,这些新的途径和方式,更加便捷,效率也更高,上门家访自然被逐渐冷落。
家访的作用被低估是另一重要原因。“现在和家长联系方式多了,只要能和家长进行沟通,用不着非要去学生家里。” 这是笔者在采访中听到的不少解释。长沙市某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坦承,他大部分都是通过打电话的形式与家长联系,或者请家长来学校商量,“现在老师一般都不家访了,即使是班主任,有什么事都是直接把家长请到学校来,这样对老师和家长来说都更加方便。”“上门家访既耽误时间,效率也低,一个电话,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了。”
学生家庭情况越来越复杂,上门家访难度增大。在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孩子的家长都在外打工,上门家访也难见到学生的父母。这样自然只能选择别的途径了。在城里。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加大,一个班的学生往往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上门家访,几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家长顾虑家庭隐私,对老师上门家访不欢迎。“不是不想上门家访,只是有时候上门家访,也不太方便。”在采访中不少老师都发出这样的感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学生家里情况比较复杂,家长们自然也有所顾虑,不想让老师上门知道家庭的隐私。
老师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去上门家访。更多的老师选择现代化的家访方式,也就成自然的了。
好的传统不要丢弃
“上门家访是教育学生的一种传统方式,应该保持和发扬,不应该丢掉。”邵东县教育局局长廖明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恳切地说:“除了能拉近与家长关系之外,传统家访还有很多优点。 比如,可以当着家长的面鼓励孩子,对孩子成长很有好处。还可以增进与学生以及家长的情感交流,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等等。”他说:“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如果仅仅用短信等单一形式沟通是相当可怕的,只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内心深处,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优秀生更优秀,让问题生更上进。”
湖南师大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系教授肖汉仕说:“与传统的上门家访相比,电话、网上交流尽管也可以解决现实形势下一系列的家访难题,但是电话和网上交流,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门家访那样的深入,同时,由于缺乏情感的交流,这些新的家访形式,难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因此,他建议,如果可能,还是应该尽量开展上门家访。”
长沙市浏阳河小学校长黄建军认为,电子产品家访只是单方面的,即多是学校提供信息给家长,家长很少有机会去表达意见,教育天平缺失了家长的砝码,很有可能导致教育的不平衡。没有家长的参与,家访从表面上讲也就只完成了一半。电子产品家访形式在发展的同时,传统上门家访也应该保持。上门家访在情感上有着无可替代性,面对面地交流,感情会更浓,学生和家长也会更重视;学生、家长、老师一起交流会更透彻、更全面,互动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