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文史参考:圆明园悲歌(组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10月09日08:48
 

  英、法军队的最高长官进驻圆明园后,作出决定,战利品“由两支军队”对半瓜分。他们任命了一个混合委员会,由双方各出一名上校和两名军官来组成。法方是杜潘上校、福斯特和科尔斯上尉,英方由弗利上校负责。战利品委员会的任务是“挑选出最好的物品送给法国皇帝陛下和英国女王陛下”,同时把那些最珍贵的物品保管起来,以后由联军双方平分。 
 
  10月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英国)誓必毁为平地”野蛮地命英军于10月18、19两日,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三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个应该用黑色石碑加以标记的日子。[详细]

  在将来交付历史审判的时候,有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不过,我要在这里提出这样的抗议,而且我还要感谢您使我有机会提出我的抗议。绝对不能把统治者犯下的罪行跟受他们统治的人们的过错混为一谈。做强盗勾当的总是政府,至于各国的人民,则从来没有做过强盗。

  不久前,这些整齐地摆设着古玩珍品的房屋中所呈现那种寂静气氛,被完全搅乱。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以一种不体面的举止横冲直闯,每一个人都渴望抢到点值钱的东西。多数法国人都拿着巨大的棍棒为武器,遇到不能挪动的东西,就捣个粉碎。在一间屋子里,你可以看到好几个各种等级的军官和土兵钻到一个箱柜里,头碰头,手撞手,在搜寻和强夺里面的物品。另一间屋里,大群人正争先恐后地仔细检查一堆华美的龙袍。有的人在对着大镜子玩弄掷钱的游戏,另外的则对着枝形吊灯搞掷棒打靶来取乐。尊重身份的事情已经完全看不到,占优势的是彻头彻尾的混乱状态。
 
  英法联军掠劫焚毁圆明园,推到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从此,跟在侵略者屁股后面抢掠的本国流氓、地痞和愚民对圆明园进行了近百年持续性的破坏,延续了这座万园之园的悲情命运,使其最终沦为“废墟”,化为尘泥,直到慢慢消失……
 
  同治年间这些重修之举,仅仅为了慈禧等几个人的欢欣,却对圆明园遗址造成了重修性的破坏。涉及遗存山水、花木、屋宇、桥涵、路径等园林要素的位置、布局、体量等项的改变,彻底抹掉了部分实物,破坏了初始阶段遗址的部分原真形态。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振铎打比方说:“这就好比一个人脸部被打伤了,却盲目地做了整容手术,毁坏了被打伤的证据”。  外国军队撤离时,京城暂时处于无政府状态,驻守西郊的散兵游勇、太监以及恶霸蜂拥闯进圆明园,再次劫掠院内陈设,大肆拆毁园内的殿堂、亭榭,盗运园内的砖瓦、木料等。其最甚者为本地土著的各旗营,曾经调驻城内,此时却都逃出城来。他们手中操着斜五排快枪,回到家中化兵为匪,自由结合,聚众大拆圆明园宫殿、砍伐树木。只一个月时间,整个圆明园内的树木及原来残存之建筑荡然无存。

  尽管圆明园形式上继续由逊清的内务府监管,但动荡不安的民国政府无法履行诺言,没有防卫能力的皇室很容易沦为腐败政客和粗暴军阀的牺牲品。这一时期,不少清室的陵墓被炸开盗窃,大军阀孙殿英就指挥军队炸开清东陵的乾隆、慈禧等墓,盗走大量陪葬珍宝。此时的圆明园虽已残破不堪,却因其显赫名声而成为许多贪心人的目标。

  50年代初期,为了使圆明园遗址受到保护,周恩来总理曾对梁思成先生明确指出:圆明园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帝国主义把它烧毁,以后有条件可以修复。但由于园内有着700户约3500口农民,他们占用了园中近2000亩(约133公顷)的土地。这些农户为了生产和生活,仍不断挖山填湖,占地建房,扩充耕地,因而遗址仍然受到破坏。

  战乱烽火加野蛮掠夺的劫难,致使百万计的圆明园金石字画等珍宝文物,均被洗劫一空,流散四方。这不仅是历史之殇,更是文明之恸。侵略者的暴行固然令人愤恨,守土者的无能何尝不让人伤怀。正确对待和争取圆明园流失文物回归,既需要爱国激情,更需要政府和国人的理性智慧。这不仅关乎尊严,更折射一个历经磨难后崛起的民族应有的胸襟和气度。
 

    敢问路在何方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为何回归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下,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一定程度上比古代穿行蜀道更难。山高水迢,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那些流散在海外、数以万计的国宝级圆明园文物,如何回归祖国,着实令很多人伤透了心。
  300年前,圆明园是一片荒芜,150年前,圆明园沦为一片废墟。今天的圆明园是什么?遗址?景点?公园?游乐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毕竟是圆明园,她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征,我们不曾忘记,也不应忘记。面对这片土地,我们希望她是一个皇家园林遗址公园。现在,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80年代的整修与保护

  从废墟到遗址公园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圆明园遗址公园,20世纪80年代之前还是一片农田、荒地和芦苇塘,很多人都不知道曾经的圆明园在哪里。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在这里生产生活,有意无意地破坏着圆明园的遗址。“文革”结束后的1976年海淀区才成立了圆明园管理处,当时只有十几人。80年代初期,中国圆明园学会成立后,才开始了对圆明园遗址大规模的保护、整修工作。从荒山农田到遗址公园,多少困难,多少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圆明园怎么变成了

  游乐场?

  圆明园联合开发公司成立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整修和利用出现了新局面。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圆明园遗址公园初具规模,圆明园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倡议书中提出的各种建议已基本实现。但由于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也没有规范,圆明园联合开发公司的定位并不清晰。到了90年代,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产生了不少乱象。

    圆明园应成为人类文明和谐纪念地

  进入新世纪,圆明园周边的发展建设日新月异,西有世界遗产颐和园,东有清华大学,南面是北京大学,北面是中关村科技园,只有2000年规划确定的圆明园遗址及周边还是乱糟糟。

  这些年对于圆明园遗址的修缮,社会上还有一些误解。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在无事可做了,更有人误认为西洋楼就是圆明园遗址全部。“复建”和“保留废墟”的争论至今也没有停止过。

  最根本的还是政府决策者的频繁变更、新旧体制间的衔接缺陷,造成政绩观和不作为,规划落实也就成了“无主管”的法规。各个部门间相互推诿,谁在位谁说了算,个人意志、经济利益、甚至蛮干和胡干,致使圆明园遗址保护在进入第三个十年后,不仅规划不落实,还再次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尤其让人痛心的是至今人们还在错误的道路上错上加错。

(责任编辑:张春蕾)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