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北京教育规划纲要开征意见:大学生有望校际转学

来源:北京晚报
2010年10月13日15:35

  本报讯(记者李莉)今后10年北京的教育改革应该怎样进行?入园难、择校热、课业负担重这些难点问题该如何解决?从今天开始至10月20日,市民可以为《北京教育规划纲要》建言献策。

  2008年10月,北京市正式启动了《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研究制定工作。市教委聘请教育界及相关行业、产业等的行政领导、专家学者等成立了咨询小组,确定了涉及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10个重要专题并开展调研。在《北京教育规划纲要》编制期间,先后组织召开了五十余次专题研讨会和座谈会,听取了专家学者、大中小学校长、行业、企业用人部门和教师、家长及学生代表对于规划纲要中重点研究问题的意见,形成了目前的《北京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为了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制定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的《北京教育规划纲要》,北京市教委将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全文刊登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上,并设立专用邮箱,于2010年10月13日至2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对教育规划纲要的意见。

  市民可以围绕以下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本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战略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动本市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等。

  各界人士可于10月21日之前,通过电子邮件和来信来函等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电子邮件请发至guihua@bjedu.gov.cn;来信来函请寄至: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09号北京市教委发展规划处转《北京教育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小组办公室。邮码:100031,并请在信封上注明“纲要征求意见”字样。


  有话要说

  孩子学那么多有用吗

  韩煦(大...:先把教学商业化解决了再说别的吧。

  陈志国:第一要减少课本的难度,比如数、理、化的深度,学那么深有用吗?应该学多深,自己想想,你这一辈子用过吗?第二要减少上课时间。

  彭家璐:公平起见,应该恢复小学升初中,全北京市统考,这才是真正给家长和学生减负。

  孙璐:禁止老师做任何校外辅导就可以了。已经受不了老师要挟家长学生上补习班的强盗行为了。

  杨鹏远(...:中小学生的负担减轻了,高考分数线减么?

  人太多优秀师资太少

  邱怡:先把师资力量向优秀校扎堆的问题解决了。

  吴箴:力推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地方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增长,北京户口的附加意义减少,从根本上降低全国人民跑北京的动力。还有个目前略可治标的方法:强化弱势学校的教师补贴,通过财政补贴刺激优秀教师资源向弱势学校分布,优秀教师在弱势学校服务年限作为职称评定的考虑因素之一。对于普通人来说,经济杠杆一向是有效的手段。

  王琳:规划再好,赶不上人口涌入的速度。 J150

  (摘自参与今日话题讨论的开心网与QQ网友发言)

  北京教改

  幼教

  2020年公办园占50%

  纲要目标:统筹规划幼儿园布局。依法保障新城、新建改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进一步增加城镇地区公办园数量,加强农村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数量占幼儿园总数的50%以上。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优质平价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0至3岁幼儿早教基地服务网络。

  专家点评:规划纲要中,把幼儿毛入学率定在了99%,有了明确的目标,落实起来才有保障。

  目前公办园的收费标准还是1997年制定的旧标准。其中一级一类园教师的保育费和托补费每人每月才230元;公用经费,包括孩子的玩具费、水电费、纸张、卫生用具等,每个孩子每年才200元。这样的拨款标准,很难让幼儿园生存。所以一些幼儿园不得不收取入园“赞助费”。如果想让幼儿园健康发展,政府在规划时应该加大对幼儿园的投入。

  北京教改

  小升初

  学校公布招生范围和人数

  纲要目标:坚持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规则,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机会公平。各区县根据本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确定本区域内每所学校的就近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并向社会公布,确保辖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学有其位。

  专家点评:调查显示,北京的择校平均费用超过2万元。现在的小升初主要以电脑派位的形式进行,这几年增加了推优入学方式,但这种推优入学的方式已经使教育公平受到损害,为什么推优生首先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非推荐生就不能享受呢?追根究底只有解决了教育均衡问题,小升初择校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减负也才成为可能。

  北京教改

  减负

  建立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

  纲要目标:切实减轻学生校内外过重课业负担,明确各级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各个学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及教学反馈系统。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

  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纲要目标:推进教学制度改革。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学分制,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逐步降低高等职业教育学费,完善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职业院校学业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专家点评:2010年北京市高考招生过程中,在3万余名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的考生中,有近9000名考生没有填报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志愿,这些考生宁愿落榜复读,也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职业学校里农村学生比较多,政府的减免学费政策,将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将是职业教育的制胜之道。

  北京教改

  均衡

  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

  纲要目标: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各级政府依法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

  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保障农村教育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学区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学校托管、优质管理输出、教师特派等办学形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试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

  专家点评:我国的义务教育应该有个均衡发展的规划,公立学校的均等化是体现教育公平,同时也体现社会公平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一些发达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要组织校长和教师定期培训与流动,包括校长。如此一来,教育资源就不会有太大差别,进哪个学校,受到的教育,享受到的教育资源都是一样的。

  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高中教育

  纲要目标:制定和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专家点评:目前北京户籍的孩子出生率逐年下降,而流动人口的子女却不断增加。今年开学,本市进入小学的孩子中,外来人口数量已经超过43%。

  据分析,造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难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相关规定,当流动人口子女跟随父母离开其户籍所在地后, 原户籍所在地政府不再负责他们的教育问题,而流入地政府也没有义务承担他们的教育责任。虽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 流入地政府应当为流动儿童提供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但是这却给流入地政府带来了很大的经费压力,也给城市公办学校带来了校舍和师资方面的压力。另外,流动人口大多工作不稳定,孩子跟随父母流动就需要频繁转学,这就得不断适应不同的学校、老师和环境。这就使得孩子上学不方便,学校与家庭联系也不方便,从而导致孩子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业内人士建议,为流动人口子女专门设立教学评价体系。

  北京教改

  高考

  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

  纲要目标:推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市属高校本科自主招生试验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以会考成绩和职业素养测评结果作为录取主要依据的试验。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建立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免试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制度。成人高等教育探索实行标准化考试和社会化考试结合,文化考试和岗位业绩评价结合,统一录取和自主招生结合的入学方式。普通高校以统一考试成绩为基准,以高中会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择优录取。对高中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试点推荐录取。对在工作实践中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才破格录取。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推进高考报名社会化试点。

  专家点评:现在升学率几乎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惟一指标,而高考报考社会化,升学率不再按校统计,将使学校摆脱压力树立正确教育观、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考报名社会化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可以做到。因为目前高考报名和录取都是在网上进行,学生完全可以脱离学校作为一个自由考生报名高考。而目前的成考和自考都已经实行了报名社会化,考生可以自选考点。

  高校学生可校际转学

  纲要目标:继续推进北京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加大北京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逐步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鼓励高等学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试点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选课制度。鼓励高校教学联盟建设。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学生校际转学制度。

  本报记者 李莉  

(责任编辑:news6)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