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央频繁调控楼市 > 调控楼市评论

完善制度建设 楼市方能回归理性

来源:新京报
2010年10月15日02:13
  封面评论

  楼市调控不断加码,舆论的持续打压,显示出政府对于当前房价趋势的高度警惕。从多数老百姓的感觉来看,楼市交易几乎停滞,房价俨然已经到了难再上涨的境地,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个难得的成绩。大家当前满怀希望关注的下一个切身问题是:是不是等一等就可以安心买房了?

  从记者的调查来看,依然存在不确定因素,因为目前楼市依然不乏逆市“热卖”的案例。比如,9月30日获得预售许可的北京远洋新悦,新房源全部售出;上海星河湾近几天大卖的消息分外让人关注,上海绿城玫瑰园豪宅也爆出成交回升的消息,看来有人并没有等,无论是高档楼盘,还是普通楼盘。

  楼市走到目前的状态,业界比较公认的原因至少有七条:宽松货币政策的金融杠杆与通胀预期、土地出让的垄断价格、开发与交易环节的高税费负担、灰色成本、灰色收入带来的财富差距、民间投资渠道的匮乏、住房保障的滞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尽管调控之手目前已经伸入贷款、融资、定价等各个市场领域,但是如此多的制度问题,需要多少的临时政策才能奏效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的观望可能是短期的,现在谈成绩还为时过早。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目前的很多调控政策给人的更多感觉是在等待细则的跟进,即使市场长期趋冷,如业界所期待的两三年内难以回升,那就更不能将这种停滞的状态视作制度建设的结果,因为这种等待对于市场的各方均是有额外代价的。只有制度层面改进完善,市场参与各方的交易成本才能真正降下来,市场才能步入理性发展轨道。

  从整体的市场局面来看,交易迅速减缓,预期价格下调是绝对的主流,多数人会选择等待,但等待的同时,心里却很难安定:据说调控政策要持续2-3年,还有人说市场可能十年难回头。等待期间的租房成本和机会成本,就是买房人的代价之一。

  有人不愿意等了,可能想买也买不起。因为相对于手头已经吃紧的资金,新增一成的首付款可能是一个大难题,未来的房产税成本也是一个隐忧。

  调控是否还会引出更多新的问题,比如保障性住房加快“补课”带来的质量监管问题,近期就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此外,楼市上已出现了“假离婚”、“假户口”等跟限购令“躲猫猫”的做法,给大家心里增添新的不安。

  制度建设有其责任主体,制度滞后的责任追究尽管已经在本次调控中提出来了,比如房价继续上涨将追究省级领导的责任,但对于过去的制度建设滞后责任,已经是既往不咎,后果则只能由市场自行消化。至于市场是否能够承受和消化此后果,目前谁也不清楚。

  在经济体制下,房地产市场给人们带来了商品的丰富及质量提升,因此,笔者更愿意相信,制度健全的市场化是大家买房的希望所在,保障责任则归于政府,这也是完善市场制度的一个方面。市场自主权还得回归市场。调控当前,如何以最少的政策干预,最快的制度建设,来换取最低的市场代价,是当前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本报记者 张家齐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