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港澳台

通讯:迎高龄化社会 港人思虑如何“老有所依”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0月16日19:50
  中新社香港10月16日电 题:迎接高龄化社会 港人思虑如何“老有所依”

  作者 贾思玉

  10月16日是九九重阳节,“三月小清明,重九大清明”,香港市民依习俗返乡登高,扫墓祭祖。这天又被称作“老人节”,敬老之日,“孝本位”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人的社会中代代相传。

  香港的人均寿命在增加,老龄人口所占比重逐年上升。按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字推算,全港65岁以上的人口会从目前的90万,急增至2030年的210万,长者比例则将由目前的13%增至30年后的28%。

  “高龄人口剧增,对长者服务带来挑战。” 在刚刚公布的新年度《施政报告》中,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对“老人福利”着墨,提出系列短中期措施,包括:放宽领取高额津贴的离港期限;便利港人回乡养老;针对正在轮候护养院的长者,加强社区及家居照顾服务;预留10亿港元强化长者医疗券试验计划等。

  从经济数据看,香港的繁荣与富裕让“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称誉实至名归。不过,那些在闹市佝偻着身躯的拾荒老人,以及在旧区的板间房忍受夏之焗热、冬之阴冷的独居长者,又是这个城市真实发生的另一番景象。

  现时全港90万长者中,逾18万依靠综援生活。有香港市民说,害怕变老,不想依赖个人积蓄或家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黄洪认为,事关全民退休保障问题,新举措能惠及多少人?政府应有长远规划。

  香港社会企业“长者家”的创办者黄卓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认为,短期而言,民、官、商应携手承担人口老化衍生的问题,尤其鼓励民间企业开发多元服务,形成竞争环境;长期来看,除香港实行了10年的强积金计划外,还需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并协助管理退休储蓄,以应对通胀等因素。

  “我今年不足30岁,到60岁退休时,希望能享受到这些。”日前,黄卓健因关注长者问题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他说,政府资助的安老院宿位平均轮候2至4年,而全港近600间私营院的水平参差不齐,故设立“长者家”,帮老人家寻找合适的安老院,颐养晚年。

  香港老年痴呆症协会主席吴义铭说,香港长者住安老院的比率达6.8%,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1%至5%。港府有计划鼓励在家养老,他认为,应配合上门医生、家居清洁、送饭等家居照顾支援服务。

  随着人口老化,专家推算30年后,香港每12位年满65岁的长者,便有一名老年痴呆症患者。对于《施政报告》提及增加补助金照顾老年痴呆症患者,吴义铭表示欢迎,但也认为对患者及其照顾者的支援仍有很大改善空间。他说,香港没有专责政府部门负责统筹相关服务,且现存院舍及护理中心没有考虑到患者的特别需要。另外,老年痴呆症是一个“家族疾病”,他建议参照长者医疗券的方式,为其家人提供照顾者津贴。

  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黄卓健说,新一代港人的尊老意识受到现代价值观的冲击,希望他们记得重阳节的敬老意涵,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