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圆明园唯一80后研究者:用“老照片”复制圆明园

来源:北方网
2010年10月17日11:04
  天津北方网讯 :今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遭劫150周年纪念日。如今圆明园凋敝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它曾经的辉煌和繁荣,但有人致力于研究圆明园的文化,为人们打开一扇了解圆明园的门——

  圆明园历史研究花费不菲

  1981年出生的刘阳,和王道成、张恩荫等那些七十多岁的圆明园研究专家相比,年龄实在相差悬殊,但他有着同龄人并不具备的资本。主要收集圆明园老照片和历史资料的他,现在是中国圆明园学会最年轻的委员,同时也是中国文物学会最年轻的会员;2005年,他完成了自己的学术处女作《昔日的夏宫——圆明园》,引起社会的关注;如今,他收藏的圆明园老照片占国内所有圆明园照片的80%。经过十几年的收藏,这位年轻人俨然成了行家。

  他在12岁时第一次去了圆明园。“那时第一次看了展览馆的展品,觉得圆明园实际的历史和之前了解到的有很大出入,于是就买了些书,想看看到底怎么回事。”这一研究便一发而不可收,并坚持了17年。

  研究之余,他就在胡同和古玩市场转悠。7年前,他在转胡同时,意外发现了圆明园大水法的石鱼。后来在他的努力下,这对颠沛流离近百年的石鱼终于重归故地。

  “我的同龄人研究圆明园的很少,我觉得这其中有很复杂的原因——搞圆明园历史研究是烧钱、赔钱的买卖,比玩车的费用还高。”

  刘阳说现在一本国外出的圆明园方面的书籍就将近2000美元,有时购买一张老照片就需要几百、上千美元,“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入不敷出。”

  痴迷于圆明园的刘阳后来进入了圆明园管理处工作,之后便和专家们一起前往美国的博物馆,统计了在那里的圆明园文物。

  “我们在美国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五六十张照片,它们拍摄于20世纪不同时期。那是我们第一次为了圆明园文物去美国,但绝不是最后一次,将来会有我的同事甚至其他机构再去美国寻查资料。”

  当时,刘阳他们本打算在美国之后再去欧洲、日本,但这雄心勃勃的计划因诸多原因而搁浅了。但刘阳对此还是有信心的,他准备年底去一趟法国,把圆明园的资料进行登记,“我想掌握全球各个博物馆的圆明园文字资料,如果走遍全球,需要很大一笔费用和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我相信能走完,因为我还年轻。”

  不能忘却的纪念

  刘阳所有关于圆明园的照片收藏中,他最满意的是一张原版的琉璃塔照片。后来刘阳查到了照片拍摄者的日记,日记表明拍摄者是在1900年12月26日下午参观的圆明园。

  “这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最后一张琉璃塔照片,因为它在1901年被破坏掉了。以前很多史料都记载塔是1900年被破坏的,但这张照片说明至少在1900年年底塔还在。所以它对塔的变迁和破坏过程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买这照片时,价格非常便宜,因为那时候并没有形成市场。”

  “因为圆明园被烧了,所以一张照片的内涵就会让我们少研究五年或者十年。”但他说,遗憾的是国内关于圆明园的研究曾中断过三四十年,所以三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研究者基本很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要不圆明园研究将出现很大的空白。”

  五年前刘阳曾和一些学生搞了一个社会调查,在王府井一带采访了国内外各行各业约三百人,就问两个问题:圆明园是谁烧的?心目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

  “结果最让人意外的是,其中百分之八十几的人说圆明园是八国联军烧的,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人说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烧的,甚至还有人不知道是谁烧的。几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认为圆明园就是大石柱,但实际上大石柱只是圆明园的很小一部分。这两点"认识"是根深蒂固的,因为一直是这么被告知的。所以目前普及圆明园知识是第一位的,应从娃娃抓起。”刘阳的担忧不无道理,一个民族如果连当年的耻辱都能忘却,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忘却呢?

  对话

  异地修复圆明园劳民伤财

  影像学在国外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圆明园来说,拍摄者每按一下快门,就记载了它的一段历史。如果没有照片,我们对圆明园的想象就会逊色得多,而刘阳手中的照片,也改变了圆明园的历史研究。和修复、追讨文物比起来,老照片似乎不费神费力,但坚持十几年如一日,也的确需要不小的毅力。

  《城市快报》(以下简称“快报”):你为什么对圆明园老照片情有独钟?

  刘阳:因为用影像研究圆明园一直是个空白,但我认为影像是研究圆明园最重要的三要素之一,另外两要素是考古挖掘和文献资料。圆明园被毁时,很多西方人去拍照,我把这些照片汇集起来,就是一部圆明园的变迁史。此外,很多圆明园的建筑被夷为平地了,建筑形象很抽象,但通过老照片,就能见到建筑细节。比如在圆明园四十景中的规月桥,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我有一张老照片,通过研究就能得知乾隆中期时的建筑风格。所以影像学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绘画学和建筑学的不足,是圆明园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收集照片过程中,我还会收集别的,尤其是影像资料,把圆明园的历史碎片一点点粘贴起来,直接影响圆明园的电脑影像复原。

  快报:当时圆明园复原后的3D图曾引起人们关注,你觉得最初的圆明园、被烧毁后的圆明园、人们试图去复建的圆明园,哪个更重要?

  刘阳:最不重要的是异地修复圆明园,这才是真正劳民伤财的。因为异地修建圆明园实际上是对圆明园和中国文化的一种侮辱。我觉得复原的意义最重大,因为圆明园是150年建筑的叠加,每个建筑和景点都会变化,但可以用电脑做出对比,人可以身临其境在其中穿梭,不用花那么多钱来重建。

  快报:你觉得它应该作为什么形象、符号出现呢?是曾经的辉煌,还是被毁灭的辉煌还是未来的复兴?

  刘阳:应该是被毁之后的样子。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圆明园最初被毁之后的样子,因为被毁之后还会看到建筑的起伏,但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平地,很多是人为破坏造成的。另外,由于时间的变迁,很多遗址一直埋在地下。

  快报:从你身上,人们能感受到研究圆明园人才的断层,那么圆明园方面对于培养研究人才有没有着手的计划?

  刘阳:圆明园管理处对于培养人才很尽心,但是被培养人有自己的难处,比如搞研究需要买资料,得有资金支持。如果我明年要孩子的话,也要面临类似问题。另外,现在年轻人也缺乏圆明园知识。本质上,现在圆明园研究没有被大众接受。

  快报:前年圆明园兽首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你觉得兽首拍卖之事关乎国人的尊严吗?国人是不是应在拍卖前理智一些?

  刘阳:从历史和研究价值来说,兽首的价值是无形的。我觉得拍卖是把双刃剑,因为很多文物在私人手中,拍卖行可以用它的手段让收藏者把东西卖了,虽然我们从情感上不能接受,但有机会花钱把它买回来。如果感情和市场混为一谈,就会出现去年的那个闹剧。

  快报:你认为蔡铭超拍了兽首不给钱是闹剧吗?

  刘阳:很多人赞成蔡铭超先生拍了兽首不给钱,但这其实是不懂行的表现。不讲信用在外国人眼里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有损中国人的形象。其次,拍了以后不买,对这件事情本身就没有起到作用,不买、不给人钱不代表人家会送给你,因为东西还在人家那里。过两天拍卖行再卖,咱就没机会买了。这就相当于砸场子、闹剧,显得没有素养,我不提倡这个形式。此外,我觉得拍卖钱如果由国家和纳税人来付,不太可取,但如果是私人或者私企来买,然后再捐赠的话,完全是可取的。

  快报:你对拍卖行的拍卖图册非常关注,通过它们来搜寻文物流散的途径。但这样做的意义有多大?有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能够使这些文物免于流失?

  刘阳:只要听说有卖的,我就去搜寻,至少可以做个资料。如果能够做到控制文物进入拍卖行,效果会更好,因为拍卖是有规矩的,不会知道买主,一旦进入私人手中,很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但全世界有太多拍卖行,不可能控制住。 (来源:每日新报)
(责任编辑:黄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