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圆明园出土文物修复工作者:凝固的历史在手中重现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0月17日16:55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张淼淼、岳瑞芳)潘婷婷捧着一只刚刚修复完成的青花瓷碗,用棉签一点点擦掉碗身细小的污垢。“这只青花瓷碗,我们整整拼接了一星期。”潘婷婷将瓷碗置于台灯下,仔细检查每一处接缝的密合度。

  “我所学专业的名称是"文物鉴定与修复",而修复圆明园文物残片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这种感觉难以名状,所谓梦想成真,应该就是这个感觉吧。”潘婷婷年仅21岁,是此次负责圆明园出土文物残片修复工作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从今年6月开始,她已为此工作了5个月的时间。

  “每一个碎口都是唯一的,而每拼接一片就要从上千残片中找寻一遍,实在找不到的部分才会用石膏替代。”潘婷婷告诉记者,她每每捧着修复完成的青花瓷器总会忍不住地想同一个问题,不知道150多年前谁也这样捧过它,是皇上还是太监,是妃嫔还是宫女,又是谁最终摔碎了它。

  每一只碗碟都有它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是历史。潘婷婷说,这些日子,她和她的工作伙伴们看着一堆堆破碎的残片一天一天变回它原本的模样,就好像看到一段被尘封的、支离破碎的历史在手中缓缓重现。

  参加此次圆明园文物残片修复工作的还有大批来自北京各高校的文物以及历史系的大学生志愿者。今年25岁的志愿者曹彬是首都师范大学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的学生。在他看来,修复工作中最考验人的就是耐心。“成千上万的碎片都来自统一的器型、统一的花色,没有超常的耐心,是不可能完成工作的。” “我两个月前刚刚开始负责挑拣文物残片的时候,只要多拿起几片,手就会发抖,就算是现在,也还是会紧张。”曹彬笑着告诉记者,“朋友们都说我胆小,其实我只是心里激动,这些残片也许价值不高,但都是上百年的物件,都曾是历史的细枝末节。”

  在可公开参观的修复现场,除特殊工具外,记者还发现大量家常用品,比如牙签、棉签、小刮刀等。曹彬对此一一解释说:“牙签是用来调胶的,由于文物器型不大,多为盘碗,所以粘贴时用牙签做比较顺手。另外,用棉签擦拭文物表面的一些细微处要比毛巾等布类用品更顺手,而小刮刀是为了剔除文物内镶嵌的杂质。”

  记者了解到,为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圆明园管理处特意举办了“圆明园出土文物展”,已修复的文物除在此次展览中露面外,还有望于明年连同圆明园的绘画、景致以及老照片等一起联合进行全国巡展。

  主持修复工作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文物均来自近年来出土于圆明园内的3万片碎瓷,主要分布在畅春园、长春园等附近,大部分都留有使用过的痕迹,而文物种类涉及瓷器、铜器、玉器和石刻。

  已经修复完成的文物器具中,不仅有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使用的精致器具,也包括宫女、太监使用的普通用具。据了解,此次修复后的文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完全修复,从正面看不出修复痕迹;另一类则不作修饰,让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拼接部分,感受历史的质感。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