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心网讯 (记者 钱毓)10月17日,“重走彭加木之路”罗布泊科考活动首批20余名科研人员抵达罗布泊钾盐基地,展开野外科考的各项前期准备。10月20日后,其余科研人员将陆续抵达罗布泊,展开为期一个月的综合科考活动。
在70多人的科考队伍中,集结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生物等领域的诸多顶尖专家、学者,他们来自中科院新疆生地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考察队队长、首席科学家由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夏训诚担任。
夏训诚说,考察队将开展地理地貌、自然资源调查、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环境考古、动植物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科学考察和创新研究工作。期间,科考队还将在库木库都克进行彭加木罗布泊塑像奠基仪式。
此次活动还将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对外发布近期有关罗布泊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将对此次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本报作为新疆本地惟一受邀媒体,也将特派记者发回现场报道。
罗布泊研究话语权之争
19世纪末,神秘的罗布泊吸引了大量的西方探险家和学者前往。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楼兰遗址,1905年,他再次提出“罗布泊是个游移湖”的观点。罗布泊的话语权因此几乎被西方探险界掌控。
1934年,中国和瑞典共组的科考团进入罗布泊考察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中国专家黄文弼、袁复礼、陈宗器等人一起,对塔河下游及罗布泊地区的水文、气象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作了测量。
1959年,中科院组成新疆综合考察队(有部分苏联学者)进入罗布泊地区。考察成果中最显著的观点是“罗布泊不游移”。
为了夺回罗布泊研究中的中国人的发言权,1980年~1981年,中科院新疆分院重新组织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进一步证明了“罗布泊不游移”学说。考察队队长、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此次考察中失踪。
至此以后,彭加木当年的同事、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夏训诚等人,30多次深入罗布泊腹地,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组织了数次较大规模的综合科考活动,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罗布泊科学研究成就。。
罗布泊百年科考成果
罗布泊科考探险的成果打头的当数1905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80多万字的《罗布泊探秘》。在这部著作里,他提出在卡拉库顺以北有一个古湖盆,即真正的罗布泊湖盆,并得出“罗布泊是个游移湖”的观点。对于罗布泊是否游移的观点,中外科学家为之持续了数十年的争论。
中科院1980-1981年科考成果有:对罗布泊洼地的形成、演变,动、植物区系特征,丝绸之路和楼兰的兴衰等有了新的认识和结论;
2007年12月,经过近30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由夏训诚主编的《中国罗布泊》正式出版,著作对罗布泊科考、史、地质演化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述;
2008年罗布泊大型科考活动取得的成果:新发现注宾城遗址;楼兰屯田遗址; 确定罗布泊的最后干涸时间为1962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