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陡坡险的平顺,每一步的发展都必须付出异常艰难的努力,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以旅游和新能源为架构的新平顺正崛起在太行之巅。压题图片为在平顺被人们称为“天路”的挂壁公路。
本报通讯员摄
初秋,太行山区的早晚已经是凉意袭人了。
8月下旬,当我们结束了在平顺县的采访后,便长久沉浸在两组数据所引发的震撼、感动与振奋中。
一组是关于干部下乡及住村天数的统计:从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县委书记陈鹏飞下乡523天,去过全县262个行政村中的242个村,到过全县1370个自然庄中的812个自然庄,在39个村住宿61天;县长吴小华(从2009年2月调任平顺县工作后计)下乡216天,去过136个村,293个自然庄,在8个村住宿12天;9名县委常委共下乡3245天,涉及249个行政村、867个自然庄,在62个村住宿187天;24名县四套班子领导共下乡7390次,涉及252个行政村、1089个自然庄,在73个村住宿496天。
一组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2007年以来,全县新完成通车里程869公里;完成荒山造林1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6%;成功打造了天脊山、太行水乡两个国家4A级风景区和西沟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等10个国字号旅游品牌,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名县”“中国最佳旅游度假胜地”等称号。据省政府公布的数据:平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2006年的全省93位前移到2009年的57位,发展指数从2006年的103位前移到2009年的40位,发展水平和发展指数分别前移了36位和63位,增幅居全省前列。
我们震撼,是因为我们知道,在山陡坡险的平顺,每一步的发展都必须付出异常艰难的努力;我们感动,是因为我们看到,作为一个群体,平顺的干部正以忘我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全力推动着这个贫困县的转型发展;我们振奋,是因为我们看到,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以旅游和新能源为架构的新平顺正崛起在太行之巅。
为破解“平顺之困”的难题,干部们走进了高山峡谷,走进了山庄窝铺。站立在时代发展与进步的前沿重新审读着平顺,人们的视野拓宽了:过去因为山,制约和阻碍了平顺的发展;今天,同样因为山,平顺人民看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 位于太行山区的平顺县,是一个典型的干石山区。全县155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山区丘陵就占97%,解放前的森林覆盖率不足0.7%;22万亩耕地贴挂在3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山梁上和沟洼里;散落在崇山峻岭中的1370个自然庄组成了12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最高的海拔1876米,最低的只有380米。山峰陡峭,大山锁隔。一句“对面能说话,握手得半天”道尽了人们生活出行的艰辛与无奈。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英雄的平顺人民弘扬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为一座座干石荒山披上绿装,把一块块沟坡地变成粮仓。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不仅成长了李顺达、申纪兰等著名全国劳模和桑林虎、向福祥等100多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还诞生了全国的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出现了全国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改革开放以来,平顺做过工业强县之梦,造过招商引资之势。大工业项目来了,又走了,因为在山大沟深的平顺他们找不到一块连片的土地来立足;想为平顺投资的商人来了,也走了,因为险要山势下高昂的物流成本将吞食他们不菲的利润。作为一个政治大县,平顺明显落后了。直到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只有7.3亿元,不及长治郊区78.88亿元的尾数,不及壶关县的1/3;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排在长治市13个县(市、区)倒数第一。
对于2007年初上任的新一届平顺县委来说,能否破解“平顺之困”的难题,能否在各地加速发展的时代氛围中带领平顺走上全新的发展道路,便成了对其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
腊月廿六,已是临近年关了,作为新任县委书记,陈鹏飞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上午到任,下午就去西沟下乡了。接下来的两天,又到了留村、神龙湾、车当等几个不同类型的村。为了吃透县情,寻找平顺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陈鹏飞与县四套班子领导基本是吃在基层,住在农村。徒步爬十几里陡峭的山路,他们到了全县最偏远、最贫困的西井山、下石壕。最长的一次,他们一行10多人顺着坡陡弯急的盘山石路,沿东寺头、七子沟、黄崖沟、谷恋铺、羊老岩、虹梯关、北秋房、西井山走了6天,途中在老百姓家住了5夜。当地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令他们动容,当地险峻奇秀的自然风光又似乎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在大山锁闭的虹梯关村,当他们听说虹霓峡大峡谷风光奇异,极具开放价值时,便执意要去看。村里人劝阻他们的县委书记:到虹霓峡很远,而且根本就没有路。但他们还是冒着料峭的春寒进了大山深处。那是除村里个别人外,再没有人去过的地方,几乎就没有下脚处,只有拨开树枝、劈开荆棘才能勉强前行。6个多小时后,他们才回到村里,每个人都是手上扎满了刺,胳膊上、衣服上布满了划痕。
一路从高山峡谷间走来,身上的疲惫还未消除,县委就筛选出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54个专题,由四套班子领导领题,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以“重新解读平顺,重新认识平顺”为主旨的“广开言路听民意,千人基层大调研”活动。那是一段群情振奋、令人荡气回肠的日子。一批批干部下去了,一个个研讨会开在乡镇机关、开在山庄窝铺。于是,一个经过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新平顺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虽然平顺没有发展大工业的条件,却有着发展现代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800里太行从中原大地拔地而起,绵延到平顺境内最巍峨、最雄壮、最险峻;四条常年奔腾不息的河流,造就了胜似江南的百里太行水乡、落差达348米的 “天泉瀑布”、天人合一的人间胜景神龙湾天瀑峡。1550平方公里大地上,分布着1556处地表文物,平均1平方公里就有一处地表文物。大山阻隔了平顺的发展,但同时也为平顺保留了一方净土:天蓝、水绿、土净,是不可多得的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出产地。平顺有保护完好的绿色生态环境,有高达41.6%的森林覆盖率,每年二级以上天气都在355天左右;高高的太行山上有足量的风能、有充足的光照……
绿色生态为平顺储备了最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向绿色转型为平顺人勾勒出激动人心的未来走向:以旅游开发为核心产业和经济引擎,平顺要成为以生态工业、绿色工厂为主体的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特色县;以张扬地域特色、传统特色和原生态风貌为主调,平顺要成为集度假游、自驾游、探险游、景观游于一体的旅游大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延伸发展绿色农业,平顺要成为上党地区绿色农产品名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主攻绿色生态建设力度,平顺要跻身全国生态强县行列……
作风问题始终是关乎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从下乡住村的基本要求,到一系列相关规定与制度的出台实施,当干部作风转变划出了在体验感动中推进,在制度规范中深化的轨迹时,它所奠定的牢固的思想基础及其形成的行为准则,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成为越来越多的干部工作的基本取向和自觉选择 从发现优势到发挥优势既是一个市场化过程,也是在百折不挠的开疆拓土中,推动经济不断走向成熟,不断攀上新的发展制高点的进程。
平顺县委清醒地认识到,能否将自身的比较优势打造为产业竞争优势,固然取决于各级干部的观念和视野,更取决于县委能否通过坚持不懈的作风建设,在广大干部中确立起深入实际、积极进取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007年3月,全县 “千人基层大调研”方兴未艾,县四套班子领导来到石城镇下石壕村。这是一个只有34户、96口人的村子。两个自然庄顺山而建,半山而居。仰望,山头与天相连;俯视,一眼望不穿山底。大山隔绝,四面无路。从1980年起,村党支部开始带领群众修路。村党支书岳先来这样向记者描述当年修路的艰难:“修路得从山上掉下绳子来把人拴住,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往下撬。空压机太重,运不到山上,得分拆开,一件一件运上去以后再组装。”凭着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村里有了第一条通向镇里的公路。村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干部的心。傍晚,围坐在村党支书岳先来家狭小的院子里,四套班子特殊的 “联席会”作出一个特殊的决定:晚上住在村里,第二天在下石壕村召开全县干部转变作风抓落实大会。“好多年没在村里住过了。躺在村民们的石板房里,那天晚上是所有住下来的人想问题最多、检讨自己最多的一个晚上。”县政协主席杨显斌向记者评价那个令他们难以忘怀的夜晚时,表情凝重而深沉。
这是平顺县几十年来第一个开在山村里的全县干部大会。来自各部、委、局、办、学校和各乡镇、重点村的近300名干部自带马扎,坐满了那片依山临崖的空地。清新的山风从山头上、从山谷里吹来,靠山的村口围满了旁听会议的村民。与其说干部们在聆听县委转变作风的动员令,毋宁说他们在感受重新回到人民群众中才能体味到的那份责任!
今天,平顺的干部群众喜欢用“吹响了干部作风转变的冲锋号”来形容第一次的下石壕会议。下石壕会议后,“下乡住村”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突破口和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全面推广开来,从而拉开了全县干部作风大转变的帷幕。县委对四套班子和科级干部的住村天数提出了具体要求,县督查室以《每日要情》逐日登记并通报县四套班子领导的工作地点、所解决的问题;定期公布四套班子正副职领导下乡住村情况,包括下乡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住村住户姓名、具体事务、处理办法及进展情况等。
下乡住村,看似毫无新意而又极为普通的要求,却构筑了干部转变作风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县长吴小华调平顺工作后,第一次住在西井山村。与群众的交流中所产生的感悟令他难以忘怀:“置身群众中,干部的私心少了,想的是群众的事,感受的是责任感,产生的是尽快改变平顺面貌的强烈冲动。”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贺思宇分管全县的稳定工作,为解决基层矛盾纠纷,他经常下乡住在村里。对做好群众工作的迫切性便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和基石就是要做好群众工作,这种本领的获得,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有诚心实意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心、同力,才能了解群众、理解群众、服务群众,也才能被群众了解、被群众理解,得到群众的支持。当前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客观存在着。只要我们把这种工作态度和方法坚持下来并发扬下去,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为使干部作风建设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平顺县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作风建设顺利进行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引深思想作风整顿,集中开展“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规定》等一系列规定和制度,形成了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的长效机制,将每一级干部的工作都广泛置于全县人民的监督之下。
转型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大转折,更是社会的大跨越。面对已经产生或必然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它不仅要求干部具备务实深入的作风,更要具备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担当责任、敢于解决矛盾、敢于创新体制的胆识、能力和勇气,以作风的力量锻造坚实的发展基础 在平顺采访,我们无时不为干部们在浓郁的责任意识和厚重的责任感下所展现的勇于挺身而出、敢于直面问题的胆识和勇气而感动。
去年十二月,国家改革劳动保障制度后,部分破产、停产企业职工由于不理解,怕失去他们最后的生活来源,几百号人围在县委、县政府门前上访。有人就劝县长吴小华先躲躲,让信访部门去了解情况。吴小华却说:“这是我的工作,躲什么?往哪儿躲?”说罢,他放下手头工作,带着劳动部门负责人走到这些下岗职工中间,一番细致的解释、沟通和交流后,上访职工满意地离去了。龙溪镇是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小平的联系点,只要是发生了矛盾纠纷,他总是最早出现在现场。龙镇村的龙降沟铁矿品位高,储量大。两个矿主互相指责对方超界开采,法院介入也没有结果。双方矛盾日益激化,已经到了扬言用炸药炸掉对方的程度。正在龙镇下乡的赵小平赶到矿山,了解矛盾症结所在,并亲自和技术人员一同下井勘测矿界,测量绘图。经过三天三夜的工作,终于使这一持续了多年的纠纷得以顺利解决。检察长赵九大住在石城镇东庄村,当他了解到村民们要求改变“离县城远,反映情况难”的现状后,便谋化长远,经过细致的工作,在全县12个乡镇建立起控告申诉联系点,把检察院搬到了百姓的家门口。在平顺采访,我们为干部们把岗位视为事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工作而赞叹。
在平顺,人们看不到“政绩工程”,也找不到时下盛行的“标志性建筑”,因为张扬在广大干部中的是不为个人“政绩”所累、不计名利得失去打造平顺未来发展的基石的工作激情。平顺教育一直比较落后,17万人的县,最多时每年能考进大学的也不过七八个学生。然而,当县委作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定时,引来的却是一片“好心”的劝阻。有的说,抓教育见效慢,不如把精力放在见效快的工程上;有的说,搞教育改革绝非易事,一旦搞砸,不但影响政绩,平顺的历史也会永远记下这个败笔。但为了平顺的未来,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大幕。那是平顺历史上对教育最彻底的“伤筋动骨”:所有的校长、教师全员下岗;面向全国招聘校长、教师。这次改革,促成了平顺县教师结构的彻底改变:全县高中教师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到90%;初中教师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到60%;小学教师队伍中,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到85%。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全县城乡新建、扩建各类学校95所。即便是当初积极推动教改的人也不会想到他们竟会如此快地收获丰硕的果实:继去年首开平顺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的先河后,今年高考,全县考入全国二本以上院校的学生达到164名。
我们无意去拔高平顺县委抓干部作风转变的前瞻性与现实意义,我们也无意去过高地评价平顺干部的付出与努力,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当他们以无畏的勇气、过硬的作风实实在在地解决着一个个当今功利主义者避之犹恐不及的难题时,他们铺就的何尝不是通向转型发展的坦途,他们彰显的又何尝不是经济大转折、社会大跨越中干部应有的精神风貌和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没有山村的变化就没有平顺的发展。当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旅游村像珍珠般闪烁在大山深处、像帆船般荡漾在绿水山涧时,它掩映的已不仅是祖祖辈辈被束缚于荒山瘠地的3万多农民向现代旅游业大迁徙的壮阔画卷,它托起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大县崛起的宏伟框架。正是落后的山村经济在转型发展中挺起的脊梁,撑起了更高层次上全面开放的蓝天,谱写出“绿色平顺”动人心弦的时代华章 考察三年来平顺干部作风转变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无论是险居崇山峻岭,还是地处山涧沟壑,凡是干部下乡住过的村子,都是发展变化最快的地方。而有些村子的发展规模之大、变化速度之快更是令人惊叹。
东寺头乡神龙湾村的成功转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这是一个深锁在大山里的村子,全村220户、800口人分散居住在11个自然庄里,直上直下的1800个台阶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出进都得用手把着,村里人形象地称他们的路是 “哈喽梯”。人们去一趟县城要绕行三个省、四个县、八个乡镇,最快也得六七个小时。2000年以后,村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在悬崖峭壁上修通一条只能人走的 “挂壁路”,才结束了村里人爬 “哈喽梯”的历史。村党支书周海玉对记者说: “过去,领导不来,怎么搞都是自己的事。”2007年的腊月廿六,村里接到通知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第二天要来村里。终于有领导要来了,带着几分激动,周海玉早早地就起来了,推开家门,他的心顿然凉了下来,后半夜下起的雪仍在纷纷扬扬地飘着,山上、沟里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周海玉想,冰天雪地的,又赶着过年,陈书记肯定不来了。再说,他们刚修通的盘山路山高坡陡,路基还没夯实,遇上下雪,就是想来也来不了。没想到,上午10点多陈书记就出现在村里。他看了老党员,看了贫困户,又进到山里去看了天瀑峡、悬空栈道、祥云湖。风雪中,陈鹏飞变得兴奋起来,他对村干部说,神龙湾大有前途,大有希望,一定要按大景点来规划,起点一定要高。春节过后,县里的干部来了,他们住在村里,帮助村里规划线路,设计图纸,解决难题。周海玉感慨地说: “过去不要说县委书记,就是普通干部也很难见到。现在只要村里遇到难题,干部就主动来了。”在干部们的帮助下,村里在悬崖峭壁上修了1200米的悬空栈道,建起16户农家旅社,10户超市,16家饭店,修建起全省最环保的停车场。去年,这个在大山封闭中极度贫困的山村年接待游客已超过8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00万元。
下石壕村同样是干部作风转变的一面镜子。为了使下石壕村早日跨进旅游业的门槛,石城镇党委书记刘沁梅蹲点在村里,这位主动放弃了舒适机关工作来到乡镇的女干部,又放弃了节假日,一心扑在下石壕的发展上。如今,这个过去不为人所知的小山村成功实现了向旅游业的转型:村里建起32户农家旅社,具备了同时接待60人的能力。村子里,被蒙起眼的驴拉着石磨转着,石板铺就的街道粗犷而洁净,古老的石屋在刚毅中显现着沧桑,屋顶上看似随意摆放的石板却遮挡了千年的风雨。写生的画家来了,搞创作的摄影家来了。他们说,这是最能体现太行山民居特色的地方。西沟,这片红色的土地,在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后,申纪兰和西沟人民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们精心建设了西沟森林公园,在干部们的帮助下,引进了能够全部解决西沟村55岁以下妇女就业、以生产地方旅游产品为主的刺绣厂。手纺粗布、手工刺绣,与同样是用手工覆盖了荒山的森林公园相互映衬,雄浑厚重的太行之风扑面而来。
从虹霓峡大峡谷到西井山 “人间仙境”,从神龙湾景区到玉峡关碑铭,短短三年间,他们就开发出20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景区,先后有50多个村完成了向旅游业的转型,全县拥有的农家旅社已达210个,3万多农民昂首走进了旅游服务业。三年间,全县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919万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平顺迎来了以全面开放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山东塔山集团、长治三元煤业、振东集团的进入,高达18亿元的投资将进入虹霓峡大峡谷和西井山、太行水乡、下石壕等景点的开发建设;而大唐电力与法国卡尔莫纳城市研究院的引进,则使平顺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有了高达近40亿元的投资。我们仿佛看到,巍峨雄壮的太行山上,林立般高耸着风力发电机那庞大的身躯,巨大的风叶迎风旋转,正与千峰竞秀;绵延陡立的山坡上,星罗棋布着功率强大的太阳能电池板,那亮光闪闪的多晶硅面板,正同艳阳争辉。新能源建设项目的完成,将为平顺新增80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增加的财政收入将超过6亿元。
平顺,突破了封闭,也必将突破贫困。 “一地两区”已将 “十二五”时期的新平顺展示在世人面前:中国低碳旅游最佳目的地;全国新能源建设先导示范区,生态主体功能区。
本报记者 王俊文 见习记者 李家鸣 本报通讯员 杨学明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