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进出口平衡育竞争优势 向贸易强国迈进(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10月18日08:57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来自中国的进口为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9年,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家对华出口增幅仍在20%以上,中国一举成为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来说,由于危机的影响,2009年全球贸易下降22%,但同期我国进口值仍超过1万亿美元,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这不仅对遏制全球贸易急剧下滑起到了“稳定器”作用,也使中国需求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扭转失衡的新动力。

  据商务部预期,2010年中国进口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这标志着中国进口贸易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贸易强国 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贸易发展格局客观上已经面临结构性调整改变的挑战。从世界上一些贸易强国的发展规律来看,由依靠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贸易平衡战略转变是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开放性经济的更高层次。具体而言,进口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表现为: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平衡、加快我国产业升级、提升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进口对一国贸易结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可以有效弥补一国资源产品的不足,每个国家都有其资源的短板,进口本国缺乏的资源产品,可以提高全球资源的使用效率,对该国经济发展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其次,先进设备进口可以促进一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许多一流的技术和设备从研制到投入使用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当一国直接进口先进机器、设备等成品时,尤其是进口高技术产品时,可以迅速提高一国的技术水平,缩短技术差距,并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改善该国的产业结构;第三,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也是为本国的同类企业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有效竞争能够很好地促进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本国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发达国家一般对先进技术进口都很少采取限制措施,而是通过利用进口来改善其贸易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战略导向 符合国情

  客观上中国长期以来积累的巨额贸易顺差,加之人民币升值,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为我国扭转进出口失衡的局面提供了诸多良机。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进口为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9年,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家对华出口增幅仍在20%以上,中国一举成为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来说,由于危机的影响,2009年全球贸易下降22%,但同期我国进口值仍超过1万亿美元,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这不仅对遏制全球贸易急剧下滑起到了“稳定器”作用,也使中国需求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扭转失衡的新动力。

  今年1—9月,中国进出口总值达2148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9%。其中,进口达10140.4亿美元,增长42.4%,贸易顺差为1206亿美元,减少10.5%。根据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其对华出口增速均远高于其同期总体出口增速。

  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我国面临着由于贸易不平衡、顺差过大而导致的外部压力,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如何制定进口促进政策至关重要。霍建国认为,我国可以加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在以下几个行业领域的进口力度。 一、继续做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资源性产品进口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提前办理有关进口程序,给企业一定的进口自主权,以便企业在石油、粮食、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回落时,抓住时机组织进口。同时,政府还可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企业、机构形成进口预案,以政府采购和民间购买相结合的方式,择机购入石油、矿石、有色金属等稀缺资源。

  二、制定有效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加快企业机器设备的更新。技术改造投入是保持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而加大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一条有效的捷径。与此同时,应鼓励企业形成消化吸收和自主配套能力,如对提前进行设备折旧的企业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对进口的关键设备提供减免关税的政策等。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高度重视我国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进口,特别是节能环保型设备的生产和制造能力,有必要通过引进高端技术装备,逐步形成我国自主的研发制造能力,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四、配合扩大消费的政策,可考虑适当降低国内稀缺的高档消费产品进口关税。扩大部分高档消费品的进口,一方面可避免出国组团从海外大量购买名牌消费品,同时又可扩大进口满足国内高端消费群的需要。

  有效避免 不利因素

  2010年以来,我国的进口出现了大幅增长的格局。作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进口关税总水平已降至9.8%,远低于发展中国家46.6%的平均关税水平;已基本取消进口配额管理商品,分批取消了约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并不断出台措施,简化进口程序,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中国正在逐渐加大进口在外贸结构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对外经济结构转型,向贸易强国迈进。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加大进口能带来诸多利好因素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因此而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外贸重点都集中在出口领域,因而与出口相关的政策和相关调控政策比较完善,而进口调控政策相对来说比较滞后。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较为薄弱,尚不能完全适应积极扩大进口的需要。进口管理体制不健全,进口效率不高,进口商品结构不甚合理,战略储备性商品进口少,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业内专家认为,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将培育企业的自主能力必须与进口选择相配合,通过发挥我国内广阔市场的优势,选择有利于本地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进口技术、商品结构,拉动内需并提高本地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二,积极鼓励海外投资和产业外移,促使中国企业主动加快融入全球和区域经济体系,提高中国企业的自主能力和定价权,真正实现进口服务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调整。

  当然,在中国不断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还离不开一个健康、公平的外部贸易环境。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在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的时期,世界各国建立开放、通畅的双向贸易管道,是实现世界贸易均衡发展的正途。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开放市场、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本色。世界各国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才能共克时艰,推动世界贸易持续平稳发展。(记者 张晓东)

  扩大进口 一举多得

  李钢

  扩大能源、资源的进口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外部保障,扩大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货物进口将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扩大消费品进口将增进国民的贸易福利。与此同时,中国进口贸易的扩大将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全球发展将因此更加获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并且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迅速扩大。与此同时,一般贸易方式则长期存在逆差,这两种贸易方式的差额对冲之后,仍然形成贸易盈余。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2009年外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9%,创造的顺差接近顺差总额的2/3。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中国加工”赚取高额收益。它们从日韩等我周边国家进口零部件,在中国加工为成品或半成品后再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获得设计、研发、批发和零售等环节的高额利润。

  因此,如果不注重一般贸易的发展,长此以往将导致对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倚重,形成恶性循环,加大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风险。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更加注重平衡发展,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互利共赢。毋庸讳言,进口的扩大也必将使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产业、企业及其产品将面对来自国外资本、消费品的激烈竞争。部分国内产品将可能从原来的有效供给蜕变为无效供给,最终被迫退出市场。中国国内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市场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国内产业与企业应当增强紧迫感与忧患意识,加快技术更新改造,产品升级换代,加大研发创新,提高营销服务水平,延伸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惟此才能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扩大进口势必要求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心任务就是要强化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强化一般贸易就是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通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提升和巩固自身地位,如此才能从容应对来自国内市场进口产品的挑战。只有当一般贸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而非简单的世界组装厂或一般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当前,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轻纺工业化需要进一步升级,重化工业化正在提速推进,传统意义上判断实现工业化的标志——汽车产业正在释放出无穷的潜力。在贸易与投资更加密不可分的今天,增强二者的关联互动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能源资源领域的对外投资将直接转化为稳定的进口来源,制造业的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不仅会扩展海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将深度融入东道国商业环境,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与偏好,不断改进产品使之更加当地化,通过营销网络与售后服务的完善,巩固并扩大市场。(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美国——多进口促进快增长(国际视野)

  人民网驻美国记者 马小宁

  美国是世界头号进口大国,从石油、原材料、电子产品到服装、纺织品、鞋、玩具、食品、水果等日常生活用品,都依赖进口。与此同时,美国也是世界头号出口大国,药品、民用航空产品、汽车、农产品、金融服务等都是其主要出口商品。美国这种进出口格局是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链分工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通信、交通等技术的进步,便利了生产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企业跨国投资、生产、销售日益发展。国际生产网络随之扩张,美国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将美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往海外。同时,美国利用自己的研发优势和巨大投资,一方面改造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一方面大力发展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技术产业,奠定“美国制造”在全球竞争力。 这一格局不仅使美国消费者享受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物美价廉的消费品,改善了生活水平,也使美国产业及整体经济受益良多。然而,它同时也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保持的贸易顺差势头逆转,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成为美国经济的长期现象。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商业关系日益复杂,关于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争论在美国从未停止,并导致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出台。美国商务部每月发布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特别是贸易逆差的增加,不时引发媒体忧心忡忡的解读。如近期美国媒体就不乏“贸易逆差拖累经济增长”之类的标题。

  美国凯托研究所贸易专家丹尼尔·格里斯沃尔德日前在《进口增加是经济之福还是祸》一文中指出,进口增加是美国经济扩张的重要指标。自1980年以来美国经济分析局的季度经济数据显示,进口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二者呈现积极的关系。而出口和GDP增长之间的联动关系则较弱。美国进口额减少的年份都是经济衰退时期。个中原因除经济增长时期个人消费增加这一重要因素外,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事实是美国制造业的出口严重依赖进口,如机械设备、原材料、零配件以及需要在美国进行最后组装和生产的中间产品的进口额占美国全部进口额的一半以上。美国制造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能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这也是美国出口近年来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

  格里斯沃尔德认为,进口增加并没有导致美国就业机会流失,而只是加快了工作岗位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转换的速度。此次金融危机前,美国几乎是全员就业。在过去10年里,美国工人的小时工资实际上升了22%。在过去10年里,美国制造业虽然损失了330万个就业岗位,但在其他比制造业工资更高的部门却新增加1160万个工作岗位,总的就业量保持增长。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果美国政府确实想通过扩大贸易推动经济强劲增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那么奥巴马总统颁布的出口促进战略应有相应的进口促进战略作为补充。

  主张贸易自由化的美国专家普遍认为,在美国这一进出口格局下,为了抑制进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只能使少数生产者受益,牺牲的却是广大消费者和依赖进口产品进行生产的企业的利益。

  日本——“逆进口”换来低成本(国际视野)

  人民网驻日本记者 崔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资源匮乏的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方针,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从日本财务省公布的统计数据看,1960年日本的出口额约为1.5万亿日元,进口额约为1.6万亿日元;1973年进出口额双双突破10万亿日元;1980年,由于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日本制造的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额接近30万亿日元,进口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进口额突破30万亿日元。2007年出口额突破80万亿日元,进口额突破70万亿日元;2009年日本出口总额为54万亿日元,进口额为51万亿日元。

  从1950年一直到1964年,日本都处于贸易逆差状态。1973年和1979年先后发生两次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当年及其随后的一两年,日本贸易收支都处于逆差。而1981年到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长期保持了贸易顺差。上世纪90年代,顺差多保持在10万亿日元以上。

  1960年,纺织品是日本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约占出口总额的三成左右,随后这一指标不断下降,到了2005年只占1.4%;与此同时,机械制品出口则从1960年的25.3%,上升到2005年的69.6%。机械制品的构成中,汽车一直占据主要内容,其他产品则不断与时俱进:上世纪70年代为电视、收音机、计算器,80年代为录像机,90年代为芯片;进入21世纪则为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液晶电视等等。从以纺织品为主到机械制品为主,是日本出口最大的转变之一。 进口方面,日本最早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奢侈品,高端机械等,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对原材料的进口需求不断增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占据进口总额约20%的商品是原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石油危机后,价格高涨,到了80年代化石燃料的进口额则占到五成。

  有学者指出,日本重视对出口导向型产业的扶持,而忽视其他国内产业的成长。这种政策取向导致日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服务业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农林水产业并存,内需不足与过度倚重外需并存,强烈的海外扩张性与严重的国内封闭性并存。

  80年代中后期,面对石油危机的教训,以及日美之间严重的贸易摩擦,日本积极调整贸易结构,贸易政策上也由原来的振兴出口调整为有节制地扩大出口、鼓励扩大进口。日本政府采取了鼓励企业扩大商品进口、降低进口商品关税、简化进口手续、扩大进口额度等措施。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不断演进,日本从亚洲新兴国家进口的机械制品等越来越多。

  不过,日本的进口很多是来自新兴国家的“逆进口”。日本学者山泽逸平曾指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日本通过进口先进国家产品和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并进一步出口,最终实现“逆进口”过程。目前,众多日本制造业企业将生产地点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生产资料成本较低的地方制造的电脑、液晶显示器等IT产品以“逆进口”方式返销日本国内。现在日本市场上的服装商品,也大多为来自中国的“逆进口”。
(责任编辑:曾安能)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