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IPO二次改革冲击波促基金“认真”打新影响有待观察

来源:人民网
2010年10月19日08:55
  if (String1"https://finance.people.com.cn/") 自2009年6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中国证监会近日又公布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第二阶段的各项措施,这一方面代表着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再起航,另一方面也无疑给中国股市带来了一股“冲击波”。在全球“吸金”能力最强的中国股市,如何在发行定价环节促进新股发行价格日趋合理、如何使参与的投资机构责任感更加强化,则自然成为这股“冲击波”的责任所在。

  证监会日前正式出台《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新股发行第二阶段的改革措施将于11月1日开始施行。对此,众多机构投资者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纷纷表示,未来机构在新股询价过程中将更加谨慎,不会贸然为了获得新股筹码而人为提高新股报价。

  鼓励认真“打新”

  “新办法核心在于改变了机构以往在网下配售环节中"参与即有份"的格局,而是让那些中签的机构获得足够的筹码。”某券商投行部负责人昨日告诉本报记者,新办法直接反映出管理层希望新股定价“降温”的政策意图。

  上述人士表示,新办法将对机构参与新股申购和询价进行约束及限制,以避免机构“打新”中“托高”新股发行价格,使得部分中小盘新股出现大面积“超募”现象。“此举也将降低新股发行过程中保荐机构的风险。”

  据悉,国庆长假前,部分机构已经获悉新股网下配售和报价重大修改将在四季度推出的信息,并对新办法中“询价过程中,根据每笔配售量确定可获配机构的数量,再对发行价格以上的入围报价进行配售,如果入围机构较多应进行随机摇号,根据摇号结果进行配售”的政策进行了重点研究。

  南方地区某基金公司机构业务负责人认为,实行新办法后,中签的机构投资者势必需要动用更多的资金以承接新股筹码。“如果新股定价较高,这显然会令那些在一级市场"接盘"的机构有所顾忌。”而根据安排,机构在网下获得的新股筹码存在3个月的锁定期。“如果新股定价过高,那3个月后集中持有新股的部分机构投资者将承担过多的风险,这自然使得机构在参与新股询价和配售时三思而行。”

  促机构理智

  华东地区某大型财务公司总经理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非常欢迎新办法,“过高的新股定价不仅令机构承担较大风险,也冲击了二级市场” 。而且,此前新股网下配售采取“参与即有份”的方式,也使得部分机构在询价环节和认购上流于形式,不能有效从源头上控制新股发行的风险。

  事实上,在众多机构投资者眼中,新办法的产生也使得机构之间的博弈有所加剧,并直接反映到一、二级市场上。

  部分机构负责人表示,新办法下,某只新股的大部分筹码落到实力机构手上是好事,因为这样可以尽量避免获配机构资金面发生问题,新股定价无法令人满意的现象出现。

  也有机构表示,新办法下,未来网下“打新股”可能会着重精选品种。“机构如果在一年里获得两到三次的配售资格,那对整年的"打新"收益来说就已经非常可观了。”

  影响有待观察

  那么,新办法所隐含着拉低新股定价的因素,会否对二级市场产生消极影响呢?因为在部分二级市场投资者眼中,新股定价还是会对投资者二级市场操作行为构成重大影响。

  对此,部分机构投资者表示,新股定价较低可能会对市场心理产生作用,“这将冲击那些中小盘个股的二级市场高估值基础,尤其在创业板大小非即将"出笼"的背景下,挤压股价泡沫的效果将十分明显”。但显而易见的结果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操作可能更加理性。

  对于目前二级市场高估值板块未来走向,华泰柏瑞量化先行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卞亚军以创业板为例告诉记者,尽管创业板经过这段时间调整,整体估值已经回落不少,但仍属于高估范畴,“只有在大小非减持效应有效弱化和估值更趋合理后,创业板股票才重新具备重要关注价值” 。

  “重视公司的基本面,促使机构各种操作行为保持长线而理智,这应该是管理层推出该项重大举措的初衷。”一位机构负责人表示,国庆节后A股市场出现的风格转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当初众多机构对该新办法所带来影响的猜测。 if (String1"https://finance.people.com.cn/") 自2009年6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中国证监会近日又公布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第二阶段的各项措施,这一方面代表着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再起航,另一方面也无疑给中国股市带来了一股“冲击波”。在全球“吸金”能力最强的中国股市,如何在发行定价环节促进新股发行价格日趋合理、如何使参与的投资机构责任感更加强化,则自然成为这股“冲击波”的责任所在。

  “他们赶上了好时机!”内地省份某拟上市公司高管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而他口中所谓的好时机就是之前新股发行普遍存在的超募现象。如今,新股发行改革进入第二轮,监管层对超募资金的监管也日益严格。

  超募的困境

  对于很多上市公司来说,通过登陆资本市场募集而来的资金通常都是投向招股说明书中所描述的项目,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一级市场的定价日益偏高,越来越多上市公司IPO即出现严重的超募现象。

  仅以创业板为例,统计显示,从创业板开板至今,已上市的127家创业板公司,每家公司募集资金总额均超过计划募集资金的数量。127家创业板公司首发预计募资总额为298.98亿元,但实际募资总额却达到了931.27亿元,超募资金632.29亿元,超募比例高达2.11倍。

  从表面上看,公司上市之后超募带来的更多资金对于公司而言充满利好。但是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一夜暴富”之后,面临巨资会让更多的人丧失方向,从而最终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近日就表示,大量的超募资金会让上市公司高管不思进取,甚至催生违规操作。实际上,不少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之后,面对巨额的超募资金,纷纷想方设法进行开支,盲目扩大生产,买房炒股,甚至利用目前监管层的一些漏洞进行违规操作。“显然,这对于上市公司是十分不利的。”

  超募迎来终结?

  按照中国证监会相关人士近日的表示,超募是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初期的必然现象。从积极角度看,融资规模和发行人预期不一致是新股发行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监管层同样表示,将防范上市公司滥用超募资金,从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等制度安排上,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显然,太多的上市公司超募现象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交易所方面也一再强调对于超募资金的规范运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并未能真正地做到规范,而监管层的监管超募资金的意愿又是否能最终实现呢?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发现,情况或许并不乐观。

  上海某券商人士表示,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的方向自身就会导致定价向二级市场价格靠拢,这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价格差异过大,但是无形中却催生了上市公司自身的超募现象。

  实际上,超募现象背后还有券商的推波助澜。上述人士表示,作为中介机构,能帮助企业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自己所能抽提的佣金就会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中介机构必然会尽可能地做高发行价帮助企业超募。

  而某私募基金人士更是向记者坦言,真正的改革必须对于询价机构的询价过程进行更为规范的监管,避免这种合力抬价的现象。“否则,总归是高发行价,大量的超募。”该人士表示,“同时对已经超募的上市公司的超募资金进行严格的监管,一旦发现违规操作就严惩,给拟上市公司一些警醒。”

   if (String1"https://finance.people.com.cn/") 自2009年6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中国证监会近日又公布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第二阶段的各项措施,这一方面代表着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再起航,另一方面也无疑给中国股市带来了一股“冲击波”。在全球“吸金”能力最强的中国股市,如何在发行定价环节促进新股发行价格日趋合理、如何使参与的投资机构责任感更加强化,则自然成为这股“冲击波”的责任所在。

  “如果新股发行第二阶段改革实施后,未来新股IPO定价水分能够被挤压,那这无疑对二级市场持有者来说是件幸事。”中欧基金公司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如果一级市场发行价高企不下,“打新”资金就存在较大风险。而且,从A股历史上看,二级市场的高估值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来自于居高不下的一级市场高估值发行。“尤其对于那些需要有3个月锁定期的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是无力承担大规模高溢价发行后的压力。”

  谈及此次新股发行二次改革,则必然绕不开创业板,已经进行过高溢价发行的创业板次新股,在巨大的限售股压力下,将如何表现呢?

  “尽管经过调整,但部分有基本面支持的创业板个股仍然显得不便宜。”海富通基金公司投资部股票组合管理总监郭杰近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整体上看,价值回归将是高估值的创业板次新股的运行轨迹。

  对于即将到来的创业板限售股“解禁”压力,博时基金公司旗下博时创业成长基金、基金裕隆的基金经理孙占军则预计,未来深圳创业板走势将出现极为剧烈的个股分化局面,“那些真正的好公司将在限售股"解禁"压力消化后得到市场的认可”,而那些只是贴上创业板标签的传统制造行业将弱于大市。

  孙占军提醒,在创业板“解禁”压力出笼后,相信市场各方都将会冷静思考市场上的公司基本面,并真正找到高成长的公司。不过,他也表示,目前真正有发展前景的创业板好公司非常少,“在目前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新兴产业能否找到盈利模式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他个人判断,创业板市场的走势情况与当初的深圳中小板推出初期的情况相仿。“在高估值发行之后,当时的深圳中小板市场经过了"大浪淘沙"的阶段,留下来并最终被市场认可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公司,如出现巨大累积涨幅的苏宁电器(002024)(002024.SZ)等。”

  孙占军强调,要在创业板中寻找好公司,必须注意产业和行业的变化,高科技类公司的发展路径非常重要。但基于高科技行业的本身特性,即使是行业内专家也很难完全把握行业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基金经理密切跟踪行业和公司的发展,并不断对自身观点进行修正。”

  他还表示,选择创业板公司时,公司管理层、公司技术竞争力及研发投入,都是考虑的重点。“如果一家公司的行业内竞争者都觉得好,那么这家公司就非常值得关心。”

   if (String1"https://finance.people.com.cn/") 自2009年6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中国证监会近日又公布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第二阶段的各项措施,这一方面代表着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再起航,另一方面也无疑给中国股市带来了一股“冲击波”。在全球“吸金”能力最强的中国股市,如何在发行定价环节促进新股发行价格日趋合理、如何使参与的投资机构责任感更加强化,则自然成为这股“冲击波”的责任所在。

  在不少机构投资者看来,新股发行制度二次改革是本轮市场风格转化的“导火索”。

  今年前三季度,医药、消费等内需类、非周期性资产的估值水平在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抱团取暖”的背景下“节节攀升”。然而,当新股发行二次改革直指一级市场定价高企问题时,市场自然也对二级市场上的高估值品种提出了疑问。事实上,就这些基本面不错、行业发展前景可期的公司股价来说,本身就具备了调整的内在动力。

  新股发行二次改革推动市场矫正

  对于此次市场风格转化,南方地区某基金公司机构业务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从新股发行二次改革可以看出,高估值的定价体系已经引发了市场的不安。前一段那些与宏观基本面关系较大的蓝筹股群体则处于估值的下端,显然,当市场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估值高低时,长期低迷的低PE(市盈率)、低PB(市净率)类品种自然在市场力量下得以矫正。。

  另外,在美元不断走低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开始集体上涨的效应也传导至国内,所以本轮风格转化行情中,低估值的资源类股率先得到了机构的关爱,并以“煤飞色舞”的火爆形象出现在投资者前面。

  那么,非周期性资产是就此一蹶不振,还是暂时的“偃旗息鼓”呢?根据数据分析,目前部分基金手上“超配”的非周期性资产在近来的指数行情中不涨反跌,错失本轮风格转化行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有机构投资者表示,未来非周期资产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医药、消费等弱周期股在近期调整之后仍有很大的吸引力。”海富通基金公司一位投资负责人认为,当大蓝筹股得到估值修正之后,目前处于调整期的非周期性资产未来仍旧会得到机构看好。而另一位基金经理则表示,从中期来看,中国经济转型实属必然,因此消费类股票仍然具有长期生命力,“眼下暂时的"偃旗息鼓",可能是为未来的再度爆发而积蓄力量”。从昨天盘面看,部分消费类个股在经过短期调整之后,重新出现在涨幅前列。

  国泰君安证券总经济师、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认为,把握结构性机会可能比过去10年在市场上盈利更加容易一些。他建议投资者根据未来经济增长引擎切换来进行投资选择,“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中面临消费升级、第三产业比重趋升等重要经济特征,与CPI相关的产业,尤其是与服务业相关的行业将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调整内在动力显现

  其实,早在本轮以大蓝筹股为主打的指数行情爆发前,相当多的机构人士已经“嗅”到了周期性股重出江湖的味道,估值因素和宏观基本面的有所转向成为本轮行情演绎的主要线索。就在医药、消费等中小盘个股快速走高的时候,部分机构开始对此方向有所保留。“难道现在投资A股就是"喝酒吃药逛大街"了吗?”一位基金经理对当时医药、消费类股受到热烈追捧产生了上述困惑。

  博时基金公司9月底发布报告称,结合经济基本面情况分析,预计大小盘股将在震荡中完成转换,提供新的上升动力;从投资角度看,在震荡市中,行业和个股选择才是制胜的关键,短期内投资者先回避创业板以及概念炒作等高估值的个股。

  同时,宏观面的微妙变化也引起了各方关注。李迅雷表示,从短期看,M1环比探底在即并有望反弹,今年四季度M1、M2将进入筑底阶段,预计明年一季度上述两大货币指标将出现拐点。据此,李迅雷推断,A股市场会领先M1、M2数据一个季度做出反应,因此,“今年四季度A股可能出现上涨”。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