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观察
陈英凤
“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活动”于10月18日举行。广州市四套班子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率21个市直属部门负责人,在流花展览中心接受群众信访。有市民通宵排队,准备向领导们反映问题(10月19日《信息时报》)。
在我国改革深入推进、各种深层矛盾逐渐显现的今天,广州市党政领导亲自接待来访群众的做法值得提倡,体现了地方党政领导对基层的关怀和对群众利益的关心。但我认为,地方党政领导集体大接访的做法,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畅通信访渠道比领导集体大接访更重要!
如果群众的要求通过正常渠道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不会那么急迫地想见到“书记、市长”;如果一些矛盾和纠纷通过正常的信访渠道能得以解决,恐怕就不会在一些领导信访接待日出现人山人海、通宵排队的情况。归根结底,在于我国的社情民意渠道还不够畅通。今年年初,《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推出“地方政府开通社情民意通道,你们那儿通了吗”网络调查,反响热烈。截至1月5日零时,7天共有7111人次参与调查。调查显示,96.8%网友认为政府社情民意通道不畅通,而反馈不及时、遭遇推诿塞责、沟通渠道形同虚设,是网友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显然,正是社情民意渠道的不畅通,才使信访群众有了“包青天”情结,总希望找到更高级别的官员来反映自己的诉求。于是一些本可以在基层解决的矛盾,却摆上了上级的案头。
其实,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政府和民众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建立起畅通的社情民意通道本非难事,也无需太多成本。它不需群众的长途跋涉,也不要百姓与官员的面对面,只需一个电话、一封邮件、一个留言,足以解决问题。可如今,却有96.8%网友认为政府社情民意通道不畅通。问题出在哪里呢?在我看来,问题不在于政府部门和群众间缺乏沟通的手段和途径,而在于现有的手段和途径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事实上,如今诸如市长热线、市长信箱、信访热线之类的,承载着反映社情民意职能的热线电话、网站、信箱可谓多如牛毛。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消息,政府网站普及率不断提高,2008年,中央部委政府网站的普及率达到96.1%,省市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100%,地市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99.1%。但这些网站、热线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有几个群众是真正通过热线电话,让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他们的信件一封封寄出,电话一个个打出,却如泥牛入海、毫无声息,或遭遇多个部门推诿,最终还是无法解决问题时,他们肯定会向书记、市长们讨说法。
因此,地方党政领导集体大接访当然是好,但这不是关键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建立起畅通的社情民意通道。而这有赖于政府部门及官员们是否真正树立起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是否真正关心百姓的疾苦,是否真正承担起责任。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