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发布的2010年《商业蓝皮书》指出,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预计达到146亿美元,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首位。 漫画:唐春成 |
符号消费来势凶猛 国人应思如何过好富日子
民调显示57%的人担心“符号消费热”让社会更物质化
提要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凤教授:当消费行为仅仅追求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时,消费对自身而言就是欲望的满足,对他人而言就是炫耀。如此一来,道德就会被市场所左右,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和高尚的标准,变成他能否消费得起某种商品。这一观念的最终结果就是,人们越来越物质化。
近日,在得知苹果公司新款手机面世后,北京某高校研究生李君(化名)立刻决定节衣缩食,好尽早买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神机”。让他意外的是,现在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了。“据说光是预订量就达20多万部了。”
为何一款手机能激起消费者的疯抢?一位网友给出解释:“哥买的不是手机,是文化。”在他看来,如今很多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越来越具有标志购买者身份、文化和个性的符号功能。“符号消费”,眼看着就从方兴未艾跃进到如火如荼了。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发起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2290人参与),80.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很多人消费的是符号,而非商品本身,其中26.9%的人表示这样的人“非常多”。受访中,“80后”占43.2%,“70后”占37.4%;51.8%的人坦言有过符号消费经历。
为何消费者认为国外商品更具符号价值
李君说,他选购衣服、鞋和包时,基本都是只看品牌,很少在乎实用性。“买东西就是买它的与众不同,名牌能把购买者的财富、地位、品位一下子都体现出来。”
品牌符号能标志出消费者的哪些特征?调查中,58.3%的人首选“经济实力”,此外还有:品位格调(55.6%)、身份地位(50.7%)、潮流时尚(44.7%)、文化内涵(34.8%)、精神气质(18.6%)。只有8.9%的人认为“什么也不能体现”。
调查显示,“富有或有地位的人”、“年轻人”和“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是受访者眼中最容易进行符号消费的三大群体,选择比例分别占73.8%、66.5%和29.8%。
“符号消费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区隔’。在社会分层不断细化的今天,正是消费逐渐将具有不同经济实力、身份地位、审美品位、教育水平的人区隔开了。”这学期正在开讲“消费社会学”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在以前的短缺社会,人们关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当我们步入丰裕社会后,人们就转而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了。“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已进入以追求商品符号价值为特征的消费社会时代。”
哪类商品最具符号价值呢?73.5%的人首肯“奢侈品”;61.1%的人认可“时尚品”;53.8%的人选择“高科技产品”;38.6%的人感觉是“艺术品”。
为什么这些商品具有符号价值?54.6%的人归因为这些商品外观有档次;52.4%的人认为是由于这些商品的价格高;46.1%的人认为是这些商品“宣传好”;38.6%的人觉得原因是“商品质量好”;38.6%的人选择的是“品牌内涵特殊”。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潘煜教授表示,具有较高“符号价值”的商品,一般有着稀缺性、独特性,并且人们对它的符号意义已达成共识。“所以,只有少数人买得起、只有少数人愿意购买的商品,都容易成为符号消费行为追逐的对象,例如钻石、游艇、打高尔夫等。”
潘煜指出,依照品牌定价,用品牌内涵与品牌广告来控制商品的独特性,从而使某一品牌在消费者眼中具有符号功能,正是当前许多商家的惯用策略。
调查中,43.1%的人认为国外商品更具符号价值,相比之下,选择“国内商品”的人只有4.1%。
“这一数据体现出许多国外企业在品牌定位和培育品稀缺性、独特性上具有显著优势。”潘煜说,某国内体育服装品牌的广告标语总是在变,让人印象混乱、记忆不深,这必然会使其品牌自身的符号价值大打折扣。
孙凤认为,商品的符号价值需要长期积累与培育。我们刚刚步入品牌消费时代,相比西方国家,国内的许多商家还没充分意识到品牌对于商品价值的意义。
专家指出:国人该思考如何过好富日子了
由于手机出现故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陈小乐正考虑买新手机。她说,自己选手机的首要标准是实用性,不会去考虑华而不实的手机。年轻人中出现的“符号消费热”,在她看来是一种虚荣心作怪的攀比之风。“房地产广告整天都打出‘领袖公寓’、‘贵族庭院’的标语,难道住在里面的人就一定是领袖、贵族吗?”
调查中,对于“符号消费热”,64.2%的人认为其缘于“人们虚荣心作怪”;57.0%的人担心这会“使社会更加物质化”;42.4%的人认为,符号消费行为属于“非理性消费”。不过也有21.7%的人觉得“这很正常,无可厚非”。
“从满足大众的群体认同与归属需求方面来讲,符号消费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符号消费也纵容了‘物质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诱惑人们仅仅通过金钱来获取表面的幸福感。特别是当人们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盲目追求符号消费时,它对消费者的伤害更大。比如,大学里就曾出现过拿救济金的贫困同学买高档手机的奇怪现象。”潘煜说。
消费稀缺昂贵的商品就一定能让人幸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中指出,在跨过温饱线后,物质的极大丰裕未必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相反,还可能带来麻烦与不快。只有妥善使用增长的财富,才能增加人们生活的幸福感。
在孙凤教授看来,当消费行为仅仅追求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时,消费对自身而言就是欲望的满足,对他人而言就是炫耀。如此一来,道德就会被市场所左右,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和高尚的标准,变成他能否消费得起某种商品。这一观念的最终结果就是,人们越来越物质化。
“中国人该思考如何过好富日子了。”孙凤提醒,穷日子难过,但富日子也不好过。怎样过好富日子,怎样在物质丰裕的社会构建新的道德体系,正是当前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