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for China 从Made in China到Made for China,一些国际品牌从开始向中国贩卖一些过时的款型,或者挑选余地较少的新款到现在为中国的消费者量身订做,确实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爱马仕甚至创立了中国的品牌——尚夏。苹果店的员工T恤上也写着:加利福尼亚设计,为中国制造。这一切都是要中国人掏更多的腰包,花钱吧。
——SOHO中国推广部总监王春蕾的微博
网友热评: @北欧夏天:Made in China 和Made for China的并存,深刻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和社会正在转型的趋势。
@周猫猫:我只是表示希望这些大牌出的地区限定版能好看点,有些实在是太不靠谱了。
@斗牛士:钱多,人傻,速来!
@吉国拓海:钱也可以分为两种——傻钱和聪明钱。傻钱就是花得没有理性,盲目跟风的钱,反之为聪明钱。一切的投资和消费行为都可以用傻钱和聪明钱来区分,大家别站错队。
@wahono:等本土品牌雄起,等得花都谢了。
@王泰白:诱捕中国,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人的钱包,大家小心!
@雷蒙德陈:博主说得没错。本人是做奢侈品和零售行业猎头的,这些年,我们订单数量不断增多,客户开店的速度加快,客户中国团队壮大,客户销售业绩每年上升。
@浐灞鱼:中国人的购买力,全世界都眼红。中国人的畸形消费,全世界都看不懂。
@风mu:就商人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不过也说明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martin_ma_pin:每个国际品牌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会有针对性地推出适合这个市场的专门产品,没啥可值得中国人激动的。
@张辛恩:一些富起来的国人迫切需要大牌粉饰自己。但我相信这只是个过程,等国货强大了,中国人的消费观转变了,我们就不会把大把的钱花到国外去了。
“为中国制造”登《新闻周刊》封面 文章指出我国成国际品牌第二“本土市场”引发由“Madein China”向“MadeforChina”的转变 18日,美国出版的最新一期《新闻周刊》杂志以“MadeForChina”(为中国制造)为封面故事,展示了全球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为中国制造”的巨大转变。
文章作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产品专为中国制造并不是新鲜事儿,但这一趋势在过去数周特别明显。多家外国公司发公告、发声明,纷纷嚷着表示要“为中国制造”。
文章指出,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品位,或重新设计产品,或专门制造。
外媒观点 中国成国际品牌第二“本土市场” 文章指出,随着金融海啸爆发,西方消费市场大为缩水。
相反,中国在过去两年,消费开支每年增长15%。其中,汽车和电视的销量全球第一,电脑销量也排名第二,而其他消费产品的增长也表现惊人。从珠宝(25%)到化妆品(20%),再到奢侈品手机(50%)。
文章指出,中国消费市场蒸蒸日上,现在很多外国公司的发展理念发生了变化,他们逐渐把中国当做第二个“本土市场”,对待中国如同对待“本土”。
“中国消费者现在不再满足在纽约或是巴黎抢购批量生产的LV包了,也厌倦了依据西方人身材制作的芬迪衬衫。”文章生动地写道,“他们现在希望"量身定做"属于中国人的奢侈商品。”
而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海外商家愿意或已经这么做了。
“西方创造,运往中国”已不奏效 过去,国际品牌虽然重视中国市场,但在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上,并未多费心思。
文章指出,从可口可乐到宝洁等欧美大型跨国企业,过去数十年来都想尽法子进军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但这些公司有很多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却相当低。
“原因很简单,他们将很多现有品牌的产品"抛到"中国,除了将包装改成中文,为中国人做得太少了。”文章无奈地说。
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消费部总裁徐耀光认为,现在“西方创造,运往中国”(Invent in West, Ship to China)的做法已不再奏效。
“量体裁衣”中国消费者腰板直 眼见中国市场潜力无限,国际品牌也转变了观念。他们纷纷推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
以法国奢侈品牌爱马仕为例,该公司最近在上海开设新品牌“上下”的首家门店。但是,这里出售的并非其招牌产品——五彩缤纷的丝巾,而是明代样式座椅、薄胎瓷碗等“中国特产”,使用的材料有紫檀木、亮漆和蒙古羊绒等,既奢华又兼有本土品位。
而宝马汽车推出的M3虎年纪念版,只在中国发售;法国时装品牌Chloe也将推出“中国红”版本的Marcie手包;牛仔裤品牌李维斯推出了名为“Denizen”的新款产品,除了剪裁适合体型较纤瘦的中国人,款式也较迎合亚洲新兴中产阶层。
另外,这些国际品牌也越来越顾及中国消费者的感受。苹果公司在上海开设的零售店,职员摒弃一贯的黑色制服,改穿红色,并在衣服上印着“加州设计,为中国制造”。
不仅如此,外企专为“中国设计”的产品还销往海外。
准确定位强调低价反碰壁 要打入中国市场,除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品位外,更重要的是掌握中产阶层的微妙心理。文章指出,一味强调低价,反而可能在中国碰壁。
以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为例,该公司以“每日低价”口号作招牌,但中国消费者反应冷淡。分析认为,虽然不少消费者对价格有所执著,但对中产阶层而言,他们崇尚西方货,一大原因是显示“地位”,以平价作招牌刚好适得其反。
其次,文章认为,不同商品在中国得到的关注程度也有差异。
现在的中国市场,最吃香的是高档食品、美容和健康产品等,中产一族都愿意为此付出,购买西方的高档品牌。
此外,文章称,门店开设的地点也是重要的因素。中国最富有的一群消费者,常常“周游列国”,他们会在出国途中购买奢侈品。因此,要吸引其他中国消费群体,在重庆、大连二线城市开设门店,往往比在香港、上海等大都市更有利。
连线作者 奢侈品进军中国又出新招儿 今晨,文章作者索尼娅·科列斯尼科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选择这一话题,是因为我注意到,在过去短短数周内,多家外国公司纷纷发布了相关声明和公告,争先恐后地表示要"为中国制造"。”
索尼娅告诉记者,其实很多外国公司为中国“量身”制造产品并不是新鲜事儿,但是,像爱马仕那样专为中国创立新的品牌“上下”,却让人耳目一新。
“这可以说明奢侈品进军中国市场更进了一步。”她分析说,“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各大国际品牌正在努力地迎合中国人的需求和品位。”
索尼娅表示,自从爱马仕首开先河后,很多奢侈品牌都在关注其成效如何。“如果取得成功,其他的品牌也会蜂拥而上的。”她自信地说。
专家解读 国际品牌正在表达“我们很在乎中国” 法国埃塞克商学院LVMH讲座首席教授米歇尔·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中国市场已满足了为其制造特定产品的条件。另一方面,国际品牌正想方设法向中国人表达“我们很在乎中国”。
米歇尔认为,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分为两类,“特别收藏品”和“限定产品”。例如,香奈儿公司推出的限量版“中国红”款手包。还有,豪爵推出的全球限量88只的手表。众所周知,“8”在中国是个非常吉利的数字。
米歇尔表示,如今国际品牌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是简单地融入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他们还进一步在中国消费者中创造了“情感的纽带”。
对外经贸大学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副主任孔淑红则指出,去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为了这个大市场,国际品牌肯定得依据“中国喜好”来进行开发。
孔淑红举例说,如今,香奈儿的设计师根据中国人的身材和特色量体裁衣,服装设计上有中国结、喜字、瓷器、古建筑等中国元素,这些都彰显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她还表示,现在,国际品牌为中国制造产品的热情高涨,这也给我们本土企业提了个醒,“也许我们以前对唐装等中国特色的产品不以为然,现在国内品牌该做出一些转变了。” 本版文/记者黎史翔
1.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标题用巨大红色字体写着“为中国制造”2.今年苹果公司在上海开设首家零售店,开业前打出了“加州设计,为中国制造”的标语3.在巴黎路易威登总店,一进门,右侧玻璃柜里便陈列着一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麻将牌。当有人询问时,店员会笑着对你说:“这是为中国人量身定做的。” (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