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记者今天(23日)从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上了解到,随着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逐步建成,我国60年淮河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具体情况我们来连线中央台实习记者张雅佼。
主持人:经过60年的综合治理,淮河流域目前的情况怎么样?
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成,淮河流域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流域防洪标准也有较大提高。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总体提高到50年一遇。
之前在实地考察燕山水库、王家坝、蒙洼蓄洪区以及淮河入海水道时也了解到,这些工程确实在2003年、2007年的淮河流域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比如说燕山水库就在2007年的淮河流域性洪水中成功拦蓄洪水0.82亿立方米,削减洪峰流量达89%,直接减灾效益达2.8亿元。而蒙洼蓄洪区也是自建库以来的12个年份中15次蓄洪,确保了淮河两岸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主要城市的安全。 主持人:淮河流域目前的治理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的措施是什么?
记者:由于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同时在地形上,又是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每逢汛期,洪水峰高流急,洼地排水困难,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尽管说现在淮河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中游平原洼地涝灾严重、下游洪水出路不畅、行蓄洪区安全设施薄弱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淮河。
据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说,淮河治理下一步的措施还是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统筹解决好防洪、排涝和水资源保护问题,完善流域防洪排涝抗旱减灾体系,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等等,进一步把淮河修好管好,以确保淮河两岸人民安居乐业。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