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兵与新一代 |
| |
赵忠义 |
朝鲜战争60年专题报道:战争的代价 不能白白付出
特别报道
那一年,我在朝鲜炮火中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这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战,由此翻开了当代史全新的一页。60年后,当我们回望这场战争时,我们才发现它还有太丰富的细节等待挖掘,它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着非凡的意义。往事已成历史,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却将注定为一代代后人带来启迪,并提供前行的力量。
侵略者再来,我还会上战场
讲述人:赵忠义 年龄:90岁
门头沟的东辛庄,除了名字,其他的基本已经城市化。
对90岁的赵忠义来说,10月25日只是个普通的日子。带记者进入5平方米左右的蜗居,他指着屋檐提醒道:“小心,别碰了头。”
床很高,赵忠义背对着,轻轻一跳,坐了上去。
墙上的老照片,摄于60年前,已开始发黄,那时的赵忠义年轻且充满活力,眼神中充溢着憧憬。说到当年赴朝的原因,坐在采光不佳的窗前,赵忠义望向很久没粉刷的墙壁,他说:为了尊严。
抗战被俘九死一生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赵忠义没有任何犹豫,因为曾经的记忆刺痛着他。
抗战时赵忠义参加了八路军,被俘后,日本人用铁丝拴着他双手的大拇指,将他吊了起来,然后再摔下去,这给他的胯骨留下了永久的损害,晚年时经常发作。但相比之下,更痛苦的是灌辣椒水,只能用生不如死来形容。
在监狱,同屋的四个人都得了传染病,尿血,只有赵忠义活了下来。后来他被送到日本当劳工,冬天只有一件单衣,每天都有人倒下,但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干活。
最终,美国军舰将他们送回中国,赵忠义一度对美国兵印象不错,在军舰上,有马肉罐头吃,那些人也还和气。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中国将来了不得。”在当年,几乎所有人都会这段话,那是文化课本中必有的一章。
“谁愿意当亡国奴?”赵忠义的儿子仍在吃低保,他每月要拿出一多半的退休金来接济,他挥舞着胳膊,毫不含糊地说:“如果侵略者还敢来,我依然会拿起枪,上战场!”
敌机轰炸考验心理
赵忠义的部队过鸭绿江时,是深夜,第二天凌晨美国飞机就来了,飞得很低,几乎擦着屋顶。这让赵忠义颇感震撼——对方的密探无所不在,如此隐秘的军事行动也能迅速察觉。
在国内,都知道对方的先进武器厉害,究竟能打成什么样,心里都没底,彼此间最常用的宽慰语是:“反正咱们中国人多。”
在朝鲜,许多士兵是第一次遭遇飞机轰炸,这对人心理的震撼确实是难以想象的。
朝鲜多山区,冬天奇冷,许多战士鞋和袜子被冻在一起,依然坚持作战,为应对寒冷,志愿军发明了独特的军装,用美国人的话说,它们就是用被子缝起来的衣服。
对于朝鲜,赵老印象已不太深了,只记得当年吃得很差,几乎见不到肉,城市基本被夷为平地,村里没有年轻男子,除非是残疾。
勤快老人开园种菜
赵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
去年在东辛庄的河边,他自己开出了一小片地,种了倭瓜、茄子等,邻居们说,都这个年纪了怎么还干这么累的活?赵忠义说,他喜欢。他原籍在石家庄一带,从18岁离家后,就再没回去过,可口音却一直没改。
倭瓜长得太大了,他吃不了,就送人。今年河边被圈起来,不让种了,长了那么高的蔬菜苗,只好废掉。
赵忠义的小屋里很暗,即使是白天,也得开着灯。昏暗的灯光让赵忠义看上去特别沧桑,谈起那场战争,他说:“你不来管我的事,我也不去管你的事,这样最好。”
晨报记者 陈辉 文并摄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