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_不让战争的代价白白付出

志愿军入朝60年 老兵忆当年篡改履历表参军(图)

来源:北京晨报
2010年10月25日02:38
朱祖威
朱祖威

李象栋
李象栋

  12个北京人,只回来6个

  讲述人:朱祖威 年龄:75岁

  今年75岁的朱祖威有太多理由错过抗美援朝战争:他的父亲在美国留学、工作了11年,战争爆发时,他才15岁,在学校的帮助下,他篡改了履历表,参了军。

  在军官学校学习两年后,他被分到高炮部队,入朝前一天,团部命令他留在北京,因为“年龄太小”。哭闹了一个多月,朱祖威咬破手指,写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字,看到这样的决心书,领导也被感动了。

  全团千人牺牲近半

  朱祖威是独自跨过鸭绿江的,像当年绝大多数士兵一样,他抱着必死的决心。

  “因为我们有一种被侮辱感。”在老北京,人们对美国人的印象极差,美国兵开着吉普车横冲直撞,撞了人就跑,醉酒打人的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当从报纸上看到丹东被轰炸,无辜百姓死难时,朱祖威再也无法遏制胸中的怒火。

  到朱祖威入朝时,志愿军对轰炸已习以为常,有时一顿饭敌机来好几次,打完再吃,吃完再打。有时正搞军民联欢,敌机来了,就先将它们打跑,然后接着演节目。

  朱祖威的部队负责保护清川江大桥,在那里,他们打了几百次战斗,这个桥是我方运输的大动脉,共有4个高炮团,其中两个是前苏联的军队。每次去苏军营地,苏军都非常客气,他们钦佩志愿军的勇敢,和他们过去所理解的中国军队有着天壤之别。

  在战场上,朱祖威曾被炸弹掀起的土活埋了,好在被及时挖出。朱祖威的团,有1000名战士,战争中牺牲了近500人,有时敌人一颗炸弹下来,一个炮位便彻底损坏,10多名战士无一幸免。团里面有12个北京人,最终只回来了6个。

  在前线没写过家书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朱祖威一项重要工作是抓俘虏,敌机被打下来后,必须第一时间找到飞行员,否则有可能被老乡杀掉。战争让朝鲜人民遭遇了太多的苦难,他们无法不仇恨。

  怕老人担心,入朝参战时,朱祖威没有告诉自己的父亲,整个战争期间,他也没给家里写一封信。

  战争结束后,朱祖威到武汉陪了父亲一个月,老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被尊为“方志宗师”,他翻出从美国拿回的历史资料,比比皆是对中国人的侮辱和构陷之辞,那一刻,朱祖威明白了,老人为什么选择归来。

  为朝鲜设计英模邮票

  “文革”后,喜欢集邮的朱祖威给《朝鲜邮票》杂志发了一封信,表示很喜欢读它。听说他是志愿军老兵,对方每月都给他免费寄杂志和朝鲜新邮票。朱祖威先后给朝鲜设计了40套邮票,包括五套纪念志愿军英模的邮票。

  因集邮与设计邮票,朱祖威多次访问朝鲜。朝鲜一度经济状况较好,比如朝鲜的第一辆汽车、拖拉机,均早于中国,但也一度遭遇困难,近年有了较大的恢复。令朱祖威印象深刻的是朝鲜的教育水平,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精通一门外语,朝鲜孩子的才艺表演水平极高,同年龄中国孩子难以企及。为办好教育,朝鲜在物质上不惜成本地投入,其教学设备与条件堪称世界一流。朝鲜物质虽不丰富,但人民幸福指数高。

  “当朝鲜起飞时,将取得惊人的发展。”朱祖威刚从朝鲜归来,站在曾经保卫过的清川江大桥边,他感慨万千。

  晨报记者 陈辉 文并摄

  一个糖果袋,珍藏六十年

  讲述人:李象栋 年龄:81岁

  81岁的李象栋老人,双手捧着一只老乡缝制的慰问袋。只觉得时光倒转,好像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

  60年前,李象栋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装甲兵,开赴朝鲜作战。在常香玉剧团到前线慰问演出时,李象栋得到了一份祖国人民送来的礼物,一个装满糖果的慰问袋。而这个慰问袋老人至今仍然珍藏。

  坦克车里智取炮弹

  1949年1月,李象栋在山东参加解放军,成为一名炮兵。随后,他所在部队渡过长江,参与解放厦门的战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李象栋和战友们于当年11月赶赴东北地区,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装甲兵,随时准备跨过鸭绿江。“我们用的都是前苏联援助的坦克。”李象栋说,在前苏联教官的指导下,他们这些从未接触过坦克的新兵,开始了艰苦的训练。

  1951年底,经过一年的集训,李象栋所在的装甲师开始入朝作战。到达朝鲜不久,由于部队急需坦克维修人员,他有炮兵经验,于是便转为维修人员。

  “我们班只有五个人,却要负责大量坦克的维修任务。”李象栋说,他们使用的坦克都是从二战战场退役的,所以比较容易出毛病。再加上战斗异常激烈,每次坦克回来都是伤痕累累。

  有一次,两辆坦克的炮筒卡壳了,炮弹就卡在了炮筒里,随时可能爆炸,这下可把大家急坏了。李象栋灵机一动,用一根刚好套住炮弹的铁管伸进炮筒,这样既可以捅出炮弹,又不会触碰引线。两辆坦克得救了,李象栋也因此被授予三等功。

  慰问袋陪同作战

  1952年底,常香玉慰问演出团赴朝演出,带去一部分礼物,李象栋得到一布袋糖果。

  李象栋说,在朝鲜的那些日子,生活非常艰苦。常香玉演出团送来的那一袋糖果,给他带来了慰藉。“那是从国内带来的唯一的礼物啊!”李象栋说,糖吃完了,布袋也舍不得丢弃,一直放在自己的行李箱中,一起转战南北。

  李象栋珍藏了近60年的布袋,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蓝底白边,两面还绣有字迹。一面绣着布袋缝制的时间,1951年6月6日。另一面绣着“赠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旁边是布袋缝制者的姓名和住址,“山西省霍县第三区庄村村民朱纹花”。

  李象栋说,当年他曾想按照布袋上的地址,给对方写信。但后来感到不好意思,信便没有寄出。如今,将近60年过去了,即使那位村民还在世,地址恐怕也早就变更了。“如果还能见到那位老乡,我想说,是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赢得了胜利。”

  除了布袋,李象栋还从战场带回了三枚勋章,这些珍贵的纪念品已成为老人一生的荣耀。

  晨报记者 王歧丰 文并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