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教育减负还需家长心理减负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10月25日07:50
  本报记者胡新桥本报实习生刘志月

  先前每当看到一些教育广告宣称“0岁教育方案”,记者总是能听到对此颇带戏谑之意的议论:“现在的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受教育啊!”

  不过,最近,关于到底是对孩子实行“宽松式”的素质教育还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再次成为湖北省武汉市市民议论的焦点。虽然我国教育部门一直提倡“减负”和“素质”教育,很多中小学生家长却表达了一种面对应试竞争的无奈和无力感。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学前班幼儿被“培优”

  近日,家住武汉市武胜路的熊女士颇伤脑筋:她的孩子刚上学前班,班上孩子的家长们就开始商量着送孩子去培优。

  熊女士说,孩子班上的15个同学全部报了课外补习。这些孩子下午三点放学后,就被家长接去培优。

  四五岁的孩子就开始出入补习班,家长们表示这是激烈的学业竞争使然,“现在每家就一个孩子,全家的希望寄托在他(她)身上。”

  对此,熊女士很不理解,在她看来,培优应该是小学中高年级才开始的事,怎么学前幼儿也要培优?“你现在不抓紧,将来落后就要后悔……”其他家长的一席话,让熊女士也拿不定主意了。

  小“海归”难敌繁重课业

  妞妞是一个15岁的高中生,目前在武汉市武昌区一重点高中读高一。

  2007年9月,因工作原因,王女士带妞妞移民美国拉斯维加斯,这年妞妞在国内刚刚小学毕业。

  妞妞挺喜欢美国的教育方式。那边不像国内总是固定一个班上课,每节课比如数学、历史、英语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上;同时,国内和国外学的知识基本是一样的,只是国外学得慢一些,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加大难度。

  不过,由于王女士担心女儿学不到足够多的东西,一年之后妞妞重新回到武汉读初中。

  升入高中,妞妞的时间被学习占得满满的:周一到周六,在校住读,从早上7点上课到晚上10点下晚自习,除了中间吃饭休息两三个小时外,一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多达13个小时。

  妞妞的外国继父迪克收集了很多关于中国政府正在想办法进行教育改革给学生减负的报道。

  面对妞妞的学习现实,迪克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要花这么多时间学习书本?中国政府不是强调要减负吗?是谁在说谎呢?”

  观念不同致教育理念偏差

  就幼儿“培优”和学生课业繁重问题,一位武汉的律师对记者说:“现在的家长都很矛盾:不送孩子去培优,怕跟不上;送孩子去(培优)吧,基本没有玩的时间了。后者更可怕———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童年,毕竟太残酷了吧!想当年,我都是下河摸鱼,上山摘野果过来的,多快乐啊!”这位律师有一个正上小学的女儿。

  他说,“中西方教育的差别,从本质上来讲,是西方重视个体生命的体验而我们重视的是社会对个人的看法和评价。”他说,“例如,在美国,一个大学教授与一个出租车司机,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没有高低之分,甚至大学一个管子工比教授的工资都要高。在中国,我们还处在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过程中,而西方发达社会已经完成了这个转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会学者说,之所以出现这种超低龄补习培训、超负荷的课业,原因在于我们一直在强调“竞争”。“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如果大家都坐着,都很舒服;但是有人站起来看,那后面的人一定也要站起来;再后来,踮脚尖的、垫凳子的、搭梯子的都出来了,人也就越来越累。”他说。

  那为什么教育政策改了这么多,还是没有办法解决读书难读书累的问题?

  “其实学校不贯彻上面的政策只是问题的表面,关键是社会发展导致家长们旺盛的需求。”这位社会学家说,“目前中国的社会,一定会牺牲掉很多的个体幸福。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价值判断标准,那么,一个自得其乐、没有社会地位的人的价值一定会低于一个郁郁寡欢、有社会地位的人的价值。但是事实上,可能那个自得其乐的人会比郁郁寡欢的人幸福,生命的体验更丰富。”

  “到底是个体幸福重要还是社会评价重要,价值判断导致中外之间的教育差异。”他说,“说到底,没把孩子本身的个体幸福当回事,而是把孩子当做一个社会人、一个社会评价的对象。这是素质教育推行难的根源。”

  本报武汉10月24日电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