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主持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并作主旨报告。
各位来宾、同志们:
上午好!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今天在北京召开了!我谨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前来参加论坛的各位来宾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人才开发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的主题是: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在两天的时间里,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和人才工作管理人员将围绕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研究探讨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探索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和提高人才效能的新方法、新举措。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研究人才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人才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使人才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人才强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要求。
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科学规律要求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才发展过程中具有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内在联系,要注重把握其客观性、全面性,避免主观性、片面性。下面我重点谈谈对五个人才规律的认识,供大家探讨。
一、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人才的实践性特征 人才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来看,人才成长规律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其次,人才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开发自身能力,第三,人才发挥作用有一个最佳年龄段。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为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才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其成长过程实质就是其社会实践过程。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在使用过程中评价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培养人才。
从近年来人才工作的成效可以看出,人才工作较好地遵循了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评价方面,更加注重实践,更加注重实际。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才工作中还存在着过于看重知识学历、忽视实践成果等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现象。落实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就要切实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以用为本的理念贯穿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导向,在用好用活、提高人才效能上下功夫。坚持用当适任,把人才素质能力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坚持用当其时,为人才在黄金时期充分施展才干提供舞台;坚持用当其才,让各类人才在事业舞台上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组织和引导人才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勇于到党和人民需要、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矛盾突出的地方去经受考验、积累经验,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提高干事创业的本事。鼓励人才深入群众、深入现实生活,推动干部下基层、教师进课堂、医生去临床、演员上舞台、科技人员到厂矿车间和田间地头,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培养人才,真正让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在一线上立业、在事业中成长,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造就人才。
二、遵循人才供求规律,把握人才的适应性特征 从宏观上说,人才供求规律是最基本的人才规律,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是决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保持人才供求的动态平衡,一方面需要培养大量的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发展,深化用人制度改革,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大的空间和良好的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逐渐提高,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人才资源大国。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4亿人。丰富的人才资源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现阶段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脱节、紧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还很严重,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很突出。特别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例如,在电信行业,现有高级人才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有0.14%;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不到全球总量的1%,仅有美国的1/20;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二是研发力量相对薄弱。在装备制造业,我国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26%,而美国为6.02%,日本4.95%,法国2.87%,德国2.86%,英国2.83%。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力量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我国重点领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大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开发和研发队伍建设十分迫切。
根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的要求,我们应进一步把握好人才供求规律,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发展。一是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实施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调整人才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整体和谐,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政府人才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建立完善人才需求监测机制、人才动态调整机制、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工作联动机制等措施,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和契合度。三是坚持“以用为本”的方针,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效能,积极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贡献才智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三、遵循人才竞争规律,把握人才的创造性特征 人才的创造活力本质上是社会竞争的产物,竞争择优规律是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基本动力。形成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环境,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是许多国家实现赶超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发达国家长期保持科技领先、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才有可能创造出杂交水稻、正负电子对撞机、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人才工作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人才所需要的环境,是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是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目前,我们在营造良好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人才单位和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尚未根本改变,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各类人才的科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选人用人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消除体制机制障碍,需要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为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铺平道路、提供保障。
为此,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才观念,坚持“以用为本”,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改善人才竞争的制度环境。一是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为基础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二是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建立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统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建立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三是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奖励制度、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政府特贴制度等,促进人才之间的良性竞争,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遵循人才流动规律,把握人才的自主性特征 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现人才与其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重要条件。
人才流动的基本前提是确立人才的自主择业权和单位用人自主权。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原来由国家统包统配的用人制度得到根本改变,以人才自主择业和单位自主用人为特征的双向选择机制逐步形成。同时,人才流动中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性障碍尚未破除、一些地区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未能满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的要求,改变人才部门、单位所有的状况,消除影响人才流动的身份限制,疏通各类人才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从根本上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二是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的要求,建立统一的市场管理法规,规范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市场准入、资质认定、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行为,使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形成互利共赢的服务网络,做到公共服务与市场经营性服务同时并举,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服务机构与针对性强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同时发展,从而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服务对象的要求。建立完善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加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布局,引导各类人才合理分布。三是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的要求,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奉献自己的力量,到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起来讲,就是要根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通过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
五、遵循人才价值规律,把握人才的激励性特征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人才的价值就是人才在社会活动中的评价或意义,是人才社会关系的重要体现。人才价值包括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才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人才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过程,人才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过程。这是人才价值规律的基本内涵。遵循人才价值规律,是对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人才工作应努力为人才实现价值创造有利条件,重点是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
遵循人才价值规律,需要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做好人才的收入分配和奖励工作。近些年来,国家加快了工资制度分类改革的步伐,在机关实行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在国有企业实行高管人员年薪制,使人才的贡献与报酬相符合,较好地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国家荣誉和奖励制度。
遵循人才价值规律,需要维护人才合法权益。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先后制定了教师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劳动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法律,明确了各类人才所享有的合法权益。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才的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存在着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能够体现业绩、激励人才并能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继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完善国家奖励表彰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荣誉表彰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才的竞争活力。
总之,我们只有在工作中努力把握人才规律,认真遵循人才规律,严格按人才规律办事,才能落实好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
同志们!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这一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务实精神,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努力建设人才强国,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