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高铁催生“长三角人” 沪杭南京加速一体化进程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0年10月26日13:25

  当高铁连接杭州、上海和南京,同城生活呼啸而至——

  寻找“长三角人”

  本报记者 刘刚 徐园 张品方

  一位企业家的“长三角”梦想

  “你看着就像上海人。”第一次看到崔洪生,我随口说道,因为在上海读过书,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上海人的气质有些把握。

  对我的冒失,崔洪生温和一笑,不置可否,并递给记者一张名片。在这张名片上,崔洪生的身份是“湖州多媒体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除了一个上海手机号码外,没有任何与上海相关的信息。

  崔洪生的确是上海人。2008年5月,上海长宁区与湖州吴兴区达成合作协议,长宁区久负盛名的“多媒体产业园”,投资20亿元,在吴兴区建设湖州多媒体产业园。

  自那时起,崔洪生就来到了吴兴区,全盘负责湖州多媒体产业园的建设。但其时,对于湖州的认识,崔洪生依然停留于一些书本上的历史地理常识,“比如,我知道湖州历史上是非常富庶的地区,‘苏湖熟,天下足’。还知道湖州是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中心。”

  最初,离开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崔洪生多少还是有些不适应。虽然湖州到上海的距离并不算远,单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工作不是特别忙的话,每周末他都可以回到位于上海闵航区的家一趟。但毕竟在生活方式上,吴兴区与上海还是有着很多不同。

  工作上也是如此。尽管崔洪生表示,选择湖州,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吴兴区政府的真诚和效率,“在签约前,区政府先后派了10多批考察团去长宁。”但真到项目开始具体建设时,崔洪生还是感到了差距,“在上海,效率要比湖州快一倍。”

  尽管存在种种差异,但崔洪生对自己的湖州事业从一开始就信心满怀。除了有上海多媒体园区成熟运作模式外,他还有一个大见解: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不简单是相互间投资,还有随着资本流动而加速均等化的政府效率、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是一种全方位的一体化。

  事实不断增强崔洪生的信心。在2009年9月份开工后,园区建设进度让崔洪生相当满意。到明年6月,建筑面积达5.8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将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完全符合预定时间表要求。

  招商选择也比上海多媒体产业园更丰富。崔洪生介绍说,与上海园不同,除了上海和苏南等地,湖州多媒体产业园还有三分之一面向湖州本地制造企业,但吸引这些企业入园当然不是为了做制造,而是让他们与园区的动漫企业携手,以创意提升产业,创造新价值。而且,入驻湖州园企业还有一个独特优势,可在上海园设立窗口。目前,已有“宁以远信息呼叫中心”等6家企业签约入驻。

  从上海到湖州,事业的顺利过渡,让崔洪生萌发了新念头,“我很想在湖州买一套房子,把家人接过来。今后,既是上海人,也是湖州人,归根到底是长三角人。”

  这念头不仅是崔洪生有,在他从上海带来的8人团队中,绝大多数都有这种想法。崔洪生的分析是,随着高铁的开通,湖州未来跟上海的距离会非常近,而地理距离的缩短一定会模糊对地域身份的坚持。再说,湖州有上海所没有的优势——生态和宁静,现在很多上海人都喜欢到湖州度周末,有些甚至买了房子,准备退休后居住。

  当然,崔洪生“做长三角人”的想法也还有现实障碍:一是孩子的原因,湖州的教育资源不如上海。另外,公积金和社保等在长三角还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但崔洪生坚信,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会太久,“也许就是湖州多媒体产业园全部建成的那一天。”

  一位官员的“长三角”胸怀

  8月31日,上海,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指着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张长起抛给记者一个问题,你猜这些大楼中的白领,有多少来自浙江、江苏?

  张长起是上海浦东新区经信委副主任,他的这个问题,其实谁也给不出具体答案。这位从复旦大学调出的学者型官员只是想告诉记者,在浦东,“长三角人”也许是一个比“上海人”更准确的概括。

  “你们的浙商,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张长起告诉我们,在浦东,浙商也许是来源地最集中的一个商人群体,而他们既在浙江有产业,又在上海投资、兴业,在江苏可能也有投资。“你说他们是哪里人呢?我认为,用‘长三角人’概括也许最准确。”

  对自己,张长起也很乐意被冠以“长三角人”的新身份。在他看来,对两省一市的人而言,“长三角人”是一种新身份,也是一种新态度,它意味着对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认同,而这正是近年来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对产业转移的态度变化,是张长起最喜欢提起的具体案例。

  “你从浙江来,就说惠而浦吧。”张长起介绍说,惠而浦是全球500强企业,2009年,该公司把浦东家电生产基地迁到长兴。但之前,由于担心浦东新区不肯放,惠而浦在与长兴洽谈时并不敢声张。意想不到的是,浦东新区获悉后,主动与惠而浦联系,随后做了大量工作帮助其转移。

  对待惠而浦的态度,就是如今浦东新区对待制造业转移的态度。在张长起眼中,这种态度表明浦东的发展站在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立场,而结果也是各方得益的多赢局面:长兴获得了新的产业项目,而且还是先进制造业项目,上海则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项目腾出了空间。

  事实的确如此,近年来,包括上海惠而浦、上海通用汽车等一批令人眼红的项目相继迁出浦东,或转移到江苏,或转移到浙江,而浦东则迎来了一批研发、高科技项目。如惠而浦转移后,立即对上海公司增加了几千万美元的研发投资,通用汽车则把上海研发中心升级为北美区之外的全球研发中心,一下子就新招聘了500多名研发人员。

  产业打破地域界限,强化的却是“长三角人”的新身份。对这个结果,张长起报以热烈的欢迎,他经常对人说,“要以喜悦的心情看待产业转移”。因为,在他看来,长三角人身份越强化,说明始于自发的长三角一体化行进得越顺畅,资源配置越合理,而这最终有利于所有“长三角人”,无论是在浙江、江苏,还是在上海。

  加速一体化

  刘刚

  1 1991年,当浦东开发的消息传向世界,全球的观察家都知道,曾经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要“王者回归”了。

  其时,并不是很多人看到,随着上海的崛起,还有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那就是由江浙沪两省一市组成的长三角。

  但今天,对于长三角的前途,即便是最保守的经济学者,也会以确定无疑的语气断定,它必将是世界级的。

  2 谁启动了长三角一体化?

  有人说是浦东开发,有人说是江浙经济,有人说是政府推动,有人说是高铁网络,有人说是历史必然。

  其实都对。长三角一体化毫无疑问是一个始于自发的经济过程,但和任何经济事件的演进一样,其过程,同样少不了“有形之手”、历史契机、道路交通甚至偶然事件的作用。

  3 如果把长三角一体化视为一个历史进程,那么,当下,它迎来了一次新的加速期。

  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规划明确,长三角战略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此举也意味着,长三角发展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从1991年的浦东开发,到此次出台长三角规划,当我们把这两次重大事件相联系,其中蕴含的发展意义就会变得清晰起来:只有一体化的长三角,才能呼应中国现代化所寄予的发展厚望;只有一体化的长三角,才支撑得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4 新的阶段,需要新的推力。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这次加速,政府责无旁贷,两省一市需要一种新水平的政府合作和意识。因为,现有的合作水平,已无法满足长三角一体化的最新进展。

  这种不相称,即便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模范地区,依然可见。

  在昆山市花桥镇采访时,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就不仅是上海轻轨即将开通的好消息,还有过一次30元的国道收费站。对“无缝对接”上海的花桥而言,这个收费站显然是一个遗漏的焊点。

  5 “有形之手”应该做什么?

  对崔洪生来说,就是加快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对接,解除所有人才自由流动的束缚,让他可以放心在湖州买房、发展,而不用顾虑“离开上海”的损失。

  对张长起来说,就是两省一市政府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新阶段进行评估,建立一种发展合作机制,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所谓恶性竞争——因为竞争是市场选择的自然途径,而是通过税收分配制度的改革,为三地产业的市场化转移扫清非市场化的路障。

  一言以蔽之,新水平的政府合作,就是拆掉所有阻碍长三角各种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创造有利于形成统一市场、自由竞争、优化配置的体制环境。

(责任编辑:黄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