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 媒体深度报道 > 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 最新报道

闹剧收场 寒潮继续

2010年11月02日16:31

  来源: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在这场传言风波中,众多商家利用“千年极寒”的气候噱头谋利,其中“煤超疯”现象是最集中最深刻的表现形式。闹剧的背后,网络时代的媒体新闻操守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闹剧收场 寒潮继续

  □ 本报记者 廖 娥

  “对于有关欧洲将经历千年一遇的寒冬,或者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的传言,世界气象组织想指出的是,这一猜测缺少权威的科学依据支持。现有的长期天气预报数据不能得出欧洲将遭遇严寒的结论。”10月下旬,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克拉尔·努里斯在瑞士日内瓦如是表示。

  此语一出,为闹得沸沸扬扬的“欧洲将遭遇千年一遇的严寒,中国也不能避免”的传言划上了句号。

  “千年极寒”传言被击破

  “我是气候学家,又不是气象预报员,怎么可能预测气象问题呢?”波兰气象学家科瓦尔沃斯基很气愤地对媒体说。他声称自己对“千年极寒”并不知情。这位因被媒体跟“千年极寒”挂上钩而成为“全球红人”的气候学家很无奈地说,“我并没有说欧洲将会遭遇千年一遇的寒冬,这种说法是媒体的断章取义。”

  纵观“千年极寒”的谣言始末,消息从9月初开始从未间断,期间引起网民诸多关注。

  一切都起源于一个常规采访。2010年9月初,科瓦尔沃斯基在接受波兰一家广播电台的访问时称,“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但随后,在该广播电台网站上,“千年寒冬”的字眼却出现在相关报道的新闻标题中。

  9月16日,俄罗斯Regnum新闻网报道称,“波兰气象学家日前表示,欧洲将迎来1000年以来最冷的冬天。温暖的墨西哥湾流正在变弱,将停止为欧洲提供抵御北极严寒的屏障……”之后,“千年极寒的消息”被多家媒体转载报道,并迅速传遍欧洲。

  消息传到中国是在10月7日。《扬子晚报》记者发表《北半球今冬将迎“千年极寒”中国恐难幸免》一文,引起轩然大波。一夜之间,“千年极寒”的消息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

  与此同时,由于受冷空气入侵,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气温直线下降,“千年极寒”的说法更加深入人心,并随即成为炒作噱头,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人们开始抢购冬衣、商家大肆囤货,资本市场已隐现市场推手。

  转机出现在10月19日,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指出“千年极寒”是谣言。

  俄罗斯专家首先出面否认“千年极寒”的说法。俄罗斯水利气象中心主任罗曼·维尔凡德称,“‘千年极寒’说与气象部门的正式预告并不吻合。”

  10月22日,克拉尔·努里斯指出,“千年极寒”的传言纯属猜测,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这场耗时一个多月的闹剧开始渐渐收场。

  “没有任何一家专业气象杂志发表了类似的预测,而媒体却接连不断地说欧洲气象学家预告今冬将遭遇千年最冷的天气,这一切无疑显得很可笑。”正如罗曼·维尔凡德所说,一些媒体的不严谨做法引起人们的关注。

  催生“煤超疯”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是国内最早质疑“千年极寒”说法的权威专家之一。早在10月10日,他便大胆指出波兰学者对于“千年极寒”的观点,好像是“瞎子摸象”。

  宋连春说,“气候现象是不能一言蔽之,一锤定音的。”以他的解释,气候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大气、冰雪等很多因素,“波兰学者的预测理由并不能站住脚,‘千年极寒’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非常不充分,是完全可以被驳倒的。”

  但是宋连春的声音很快被淹没了,“千年极寒”已经成为一个难得的炒作噱头被众多商家利用,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煤矿、服装、保暖家电等不同行业的巨大利益。人们开始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了。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可能有商人也知道没有‘千年极寒’,但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他们只能以讹传讹。”

  闻风而动的股票市场也受“千年极寒”消息的影响,催生了一股“极寒概念”热。

  国庆长假结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煤炭板块以几乎全线涨停的姿态迎接“千年极寒”这一消息,其他低温受益板块如有色金属为代表的资源指数上涨也超过7%。在现货市场,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一个月涨幅超50%,面对“一天一个价”的煤价,网友戏称该现象为“煤超疯”。

  证券专业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极寒到来与否,短期内诸如服装、煤炭等与御寒相关的行业都是投资者值得注意的方向。记者在淘宝网发现,很多商家都大打“千年极寒”牌来引起网民的关注。羽绒服、棉服、保暖内衣等御寒商品普遍上架比往年早,价格也比往年有所提高。

  除此之外,在全国不同地方出现一些经营者大量囤积服装,一些厂家盲目生产而导致服装市场被扰乱。对此,南京审计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许彩国称,“不慎重考虑市场风吹草动的来龙去脉,盲目跟风,无疑会增加企业风险,造成企业被动、市场波动。”

  专家们也开始担忧,一些商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仍然大肆鼓吹错误信息从而影响市场秩序。这种营销不同于一般的炒作,如果再次扩散传言,有可能违背国家的法律。

  中国今冬或偏冷

  “虽然‘千年极寒’说并无科学依据,但是我国今年冬天天气将偏冷的可能性却不能排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近日指出,“今年出现一次‘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非常高”。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王永光指出,“今年的‘拉尼娜’发展速度相当快,为60年以来最迅速的一次”。但他同时强调,这只是概率分析,不是预报。

  早在10月20日,一股强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明显的大风降温天气。面对气温下降的情况,全国各地不同地区到医院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脑出血、心肌梗塞患者居多。一些医生指出,空气中的灰尘增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另外,天气的突然变冷会使人的血管收缩加强,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冬季病”。

  一些专家开始纷纷支招谨防各种“冬季病”,要求老人和孩子在做好保暖的同时,也要坚持吃清淡的食物从而减少预防消化道等疾病。

  解放军309医院骨科主任马远征也强调,天气变冷时,最好能注意颈部保暖。比如白天出门戴围巾、晚上用热水袋外敷颈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颈椎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营养门诊科教授王福先也对躲在暖房里的上班族给出一些建议,指出可以吃一些御寒食物,也可以在运动中寻找抗寒的新办法。王福先还表示,人体血液中缺铁更容易怕冷,很多贫血的女性应该多摄入铁元素,通过吃瘦肉、菠菜、蛋黄等食物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

  名词解释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拉尼娜”意为“圣女婴”,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人称为“圣婴”。“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

  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南下,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的现象。寒潮在气象学上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寒潮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例如我国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而美国天气频道则规定,美国至少有15个州的气温低于正常值,其中至少有5个州温度比正常值低15℃,并至少持续两天的冷空气爆发称为“寒潮”。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