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千余市民登“雪龙号”参观 直升机最受关注(图)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11月10日09:30
“雪龙号”南极科考船的驾驶室也对市民开放。南方日报记者周游摄
“雪龙号”南极科考船的驾驶室也对市民开放。南方日报记者周游摄

  “雪龙号”南极科考船昨起对公众开放

  千名市民登上“雪龙号”  

  南方日报讯(记者/杜啸天)昨天是“雪龙号”南极科考船在深圳对公众开放参观的第一天,许多市民对科考船磅礴的气势、完善的设施、精良的装备赞叹不已。“雪龙号”队员们以及随考察船出征的中铁建工集团的工程师们向市民讲述了很多关于南极考察的故事,其中一名工程师刘笃斌曾5次乘坐“雪龙号”赴南极,最长的一次在南极待了18个月。

  “雪龙号”南极科考船于8日下午6时在盐田港靠岸,对深圳市民开放两天(昨天和今天),共发放了2000张参观券,昨日约有千名深圳市民上船参观,“雪龙号”计划于11日上午从深圳出发,赴南极考察。

  船上直升机最吸引市民

  昨天上午8时,第一批参观市民从市民中心南广场统一乘坐大巴前往盐田港登上“雪龙号”南极科考船,参观“雪龙号”的二层甲板、驾驶舱和直升机平台等。

  在前往盐田港的途中,导游特别向市民强调参观的12项注意事项,除了手机和相机外,市民不可带打火机、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不可带包上船,严禁吸烟等。

  参观市民在导游的带领下登船参观,大家对船上的邮局、乒乓球室、酒吧、桑拿浴室、游泳池等设施非常感兴趣,但由于人数较多,这些地方未能对公众开放。

  “雪龙号”二层甲板吸引了最多市民,一架耀眼的红色直升机停在飞行甲板上,在船上值班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架KA—3211BC直升机主要用于吊运燃油、生活物资和科技仪器,最重可以吊运5吨的货物。“‘雪龙号’还搭载了另一架以运送队员为主的直升机,最多可乘坐10人,主要负责航拍、搭载科考队员在南极采集冰样。这次赴南极科考队员中年纪最小和最大的两项纪录都出自直升机的飞行员,最小的年仅20岁,年纪最大的今年已62岁。”一名队员说。

  16名工程师及工人随船赴南极

  此次随船远赴南极的还有中国中铁建工集团的16名工程师和工人,中国在南极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等处的各种工程建筑都出自他们之手,为科考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工程队的领队罗煌勋是第4次跟随我国南极考察队赴南极进行工程建设。他告诉记者,从2002年到2009年,中铁建工的工程师和工人连续8次参加国家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工作,8年间他们先后完成了中山站、长城站改造项目,包括综合楼、车库、综合库、空间物理观测栋、连廊、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锅炉房、高频雷达机房、室外总体和油罐基础等建筑单位30余栋,总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

  今年56岁的刘笃斌工程师2002年第一次率队赴南极进行工程建设,曾5次乘坐“雪龙号”赴南极,去年在前往南极的路上因打篮球不小心导致双脚骨折,不得不通过乘坐雪地摩托车、拄拐杖的方式完成上一次的建设任务。这一次,他专程从上海到深圳为中铁建工集团的队友送行。

  “南极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越冬后期,蔬菜、水果都难以补给。但南极空气比较干净,大家很少感冒,有些皮外伤也比较容易愈合。”刘笃斌说。

  刘笃斌是中国南极考察站工程建设方面的老前辈,有着40年的工程经验,各种施工图纸到了他手里马上就会细化成各种具体的施工方案。“我最长的一次去了南极18个月。在南极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一专多能。比如施工的铲车在雪地悬崖的地理条件下无法快速工作,我就买了钢板等原件,改装设计了两辆可以旋转360°的铲车,不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节省了40多万元。”

  对于刘笃斌来说,“雪龙号”和中山站就像他的家,每一个地方他都非常熟悉,这次虽然不能随队去南极完成建设任务,但他的学徒们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