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学者王辉:科技体制与科技人员是怎样的关系?(组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11月10日18:16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万部长11月6日在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其中指出“如果抓住几个创新环节中的缺陷和个别的问题,就说我国的科技体制是腐朽的、文化是没落的,这一点我不同意。如果这么说的话,就是对我们科技人员共同奋斗和努力的不公平。”

  看完这段话后,总觉得逻辑有点问题,当人们怀疑科技管理体制有问题的时候,与科技人员是否有关?我认为科技体制好坏尽管与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有关,但科技体制本身与科技人员无关,人们批评体制存在问题不是批评科研人员存在问题,所以批评科技体制的结果并不是对科技人员的奋斗不公。万部长列举了我们在科技方面已经取得的光辉成就,以此来证明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是健康的。但我们是否应该问一下,如果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更完善的话,我们目前每年如此大的科技投入是否应该取得更大的产出?如果其它方面不好计算,那么我们在国际期刊上每发表一篇论文国家投入多少钱?是否比美国科学家发一篇文章花费的钱要多的多?可以参考周耀旗老师博客的文章:用科学方法来分析科技部是成功还是失败。

  科研允许失败,那总不能以此为借口来搪塞我们在科研经费上的分配不公所导致的产出低下吧,“汉芯”这类的事件总不属于科研失败吧,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检讨一下,这样的造假行为,为什么能通过科技部组织有关院士参加的专家组的验收?还有多少个类似的事情没有被发现?“汉芯”事件以后,科技部在863和973这类重大课题的结题验收方面,做了哪些改进以堵塞一些漏洞?既然大家都指出存在的问题,科技部就应该认真接受大家的意见,研究解决的方案才是,不要和当初中国足协一样总是狡辩,因为盖子总有揭开的时候。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这个世道好人不好做啊。想一想我们科技部,建国六十年来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响应国家领导人的决策,兼顾大局,策心策力,为中国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说是做出了汗马功劳!建国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跑的,有几样是科技产品,不都是自然产物么?就是在我们科技部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科学技术才开拓了新局面。看看水里游的吃的不再是自然食料而是含高科技的食料,长得是又好又快。再看看地上跑的,大车加小车,都是高科技,虽然交通阻塞几乎天天发生,但那是城市规划的问题。天上不仅有了我们的大飞机,更有了飞往太空的火箭和卫星,哪一个不包含了我们科技部的心血?

  历史已经证明,我们科技部的决策是正确的,是从大局出发的。中国的哪个科学家我们没有支助过?中国的哪项发明我们没有过问过?中国的哪项科技事业我们没有参与过?前前后后,人人事事,科技部可以说是任劳任怨。我们请过功么?我们抱过屈么?没有我们科技部,就没有我们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更没有灿烂的明天!

  一些科学家,不能只是看到国外科技政策的优点,而看不到缺点,不能只是看到国内科技政策的缺点,而看不到有点。我们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决策制度是符合当前的中国发展现状的,是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希望中国的科学家好好务本,努力争取做出更多的世界第一流的贡献。(节选)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最近关于“海归对中国科技政策批评”的争论表明,海归仍然没有忘记中国传统,过于热心政治问题。对于国外的科技规则,很少听到海归的批评,应该是言听计从的。国外的学者也很少有人过问政治问题和科技规则。海归回国后,应该坚持这一传统,不对不同国家的科技规则说三道四。作为“千人计划”的聘请专家,资金条件基本不成问题,应该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而不是修改中国的科技国策。如果一回国,立即陷入科技国策争论,与“千人计划”的初衷相违背。我认为,对外聘的学者来说,“学术”和“政治”分开为好,以免相互干扰,耽误了本职工作。“千人计划”并没有聘请科技政策专家,学术专家在这方面未必是内行。

  中国和美国的国情不同,照搬美国规则未必能在中国行得通。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朱猛进老师对科技部回应施一公、饶毅《科学》社论进行了解读,有一定道理。从科技部的官员下面这段话可以解读出新的东西:

  (近年来,973计划在农业、信息、材料、能源、人口与健康、资源环境、综合交叉和科学前沿等领域,解决了一批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例如:超导材料科学,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太赫兹重要辐射源及探测,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培育活体小鼠、化学复合驱采油、高强度钢等一批世界瞩目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也为世界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这些成就凝结着承担科研任务和参与规划、立项、评估、管理的一大批科学家、科技管理人员的辛勤汗水和求实奉献的精神,我们诚挚感谢他们为我国基础研究所作的杰出贡献。)

  请注意,这段话没有专门提施一公和饶毅教授从事的生命科学!在列举了为我国基础研究所作的杰出贡献的基础研究中,没有提及施一公、饶毅教授的任何工作。其实这位官员最想说的是,国家为你们提供了足够好的科研条件,你们两位也拿了不少钱,可并没有做太多贡献,科技部已经很不满意了,你们居然还跑到外面乱嚷嚷。话又说回来,施、饶两教授有点操之过急,现在就试图简单地借助外力对经费分配体制进行改革,有点异想天开,应该先静下心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好,一旦手里有被认为“为国争光”的硬家伙,再从内部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外力的介入只能起到副作用,现在看来,两位把好事搞砸了。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施饶两位说的应该是“江湖事儿”,而科技部说的则是“面子事儿”。从表面上来看,科技部说的可能也没错,项目的立项、评审、监管都是有程序可依的,也都是根据国家需求来的,怎么可能有分配问题嘛;而施饶两位想说的是江湖上的事儿,江湖事儿往往都是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潜规则。潜规则毕竟是潜规则,如果没有证据,即使大家都知道,(有关部门)自然也可以说你这是不合事实。就像证明一个科学问题,需要更多的证据。那么,这样的证据怎么找啊,谁会给出这样的证据?或者,政府部门干脆自己进入江湖,做个江湖人算了。https://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1768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一边是国内某些学术机构与学者奉为学术观点发表圣坛的《Science》。 一些高校还为能在此杂志上发表文章者提供高达20万以上的大奖。能在此杂志发文成为引无数中华学子竞折腰的壮举。可如今,我们是否也需要质疑一下《Science》上所发文章的观点一定正确吗?我们的科技管理部门已经说出了”No!"。

  一边是我们国家最高科技管理部门,领导着中国科技发展的伟大事业,代表着中国科技工作的前进方向。我们的科研经费分配很完美吗?《Science》也说出了"No!"

  好家伙!强强交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我等小民也一时难以判断究竟谁说的对!

  姑且不去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但既然讨论的是有关科学的问题,当然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秉着科学精神好好讨论一下了!倘能达成广大科技工作者从灵魂深处认同的共同价值观与行动准则,则争论或许能收获善莫大焉之果!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领导,要领,要导。我们的领导干部没有点超前性、预见性,总是爱马后炮,怎么指挥打仗啊。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读后感:

  1、科技部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是老大我怕谁?

  2、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施、饶会不会被招安?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责任编辑:刘士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