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伤人的“大富豪”啤酒瓶。
本报记者丁国锋
作为中国啤酒工业十强企业、自1999年起就一直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的“大富豪”啤酒,近来却频传酒瓶爆炸伤人事件,这无疑给消费者敲响了一个警钟:在选用啤酒时,要谨防劣质酒瓶爆炸伤人。
“大富豪”炸瞎右眼 8月5日下午,常熟市虞山镇蜂义村8组村民查国明,在村里的一家超市买了一箱12瓶装的“大富豪”啤酒,他把啤酒搬回家后就一瓶瓶地往冰箱里放,刚放进了3瓶啤酒,在拿起第4瓶啤酒时,“砰”的一声巨响,啤酒瓶整个炸成了碎片。
不巧的是,玻璃碎片一下就炸中了他的右眼,鲜血直流,他被家人紧急送到了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后被医院诊断为“右眼球破裂伤”,并于第二天在该院做了“右眼球修补手术”。住院5天后,查国明又转到常熟市陆一希眼科医院进行专门治疗,但他右眼视力却不能再恢复了。
10月12日,当记者见到查国明时,他已回家休养了快一个月,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右眼明显呈闭合状。他告诉记者:原来是不戴眼镜的,自从右眼被啤酒瓶炸伤后,右眼不仅看不见东西,连左眼也受到了影响,视力下降。
查国明还告诉记者:在住院期间,“大富豪”啤酒公司有两个人到医院来看过他两次,这两人承认,啤酒瓶的爆炸是因他们的产品质量造成的,每次来时都会向医院交5000元住院费,除了刚入院时的2000元是他本人交的外,其余的1万元住院费都是“大富豪”啤酒公司交的。但出院后,啤酒公司就再没人来看过他。
记者了解到,查国明所说的炸伤其右眼的“大富豪”啤酒是由江苏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设在常熟市的分公司———常熟大富豪啤酒公司生产的。
“大富豪”频频炸伤人 查国明的这些说法是否属实呢?
11月4日,常熟市“大富豪”啤酒公司业务科卢主任向《法制日报》记者证实:8月5日,炸伤查国明右眼的啤酒是他们公司生产的“大富豪”啤酒中的“清清爽爽”系列啤酒,他们已向医院共垫付了1万元的医药费。
在查国明的家里,记者见到了那个炸伤他右眼的啤酒瓶———现已成了一堆玻璃碎片。记者近距离观察查国明的双眼,可以看到他的右眼明显浑浊、黯淡,且有雾状物,右眼球也明显小于左眼球。
他儿子查利军则在电话中向记者反映:他曾向江苏省消协反映了这件事,但却遭到了啤酒公司人员的电话威胁,“如他再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的话,就休想拿到一分钱的补偿”。
在记者采访期间,常熟市“大富豪”啤酒公司业务科卢主任说,等查国明的伤情稳定3个月后,再做个伤残鉴定,这样有个标准,才好赔偿。如果伤情不太严重,可以通过工商部门调解,如不满意可以走司法程序。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仅就今年而言,“大富豪”啤酒瓶炸伤人事件已不止这一起:今年7月7日,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位赵师傅在请工友们吃饭时,被“大富豪”啤酒瓶炸伤了脸和眼睛;8月
15日,江苏省海安县郭女士购买的啤酒中,有一箱啤酒突然发生爆炸,当场炸伤了3人。
啤酒瓶超期服役拷问企业良知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啤酒瓶爆炸的问题,确保消费者的人身生命财产安全,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在1996年发布了强制性啤酒瓶国家标准,规定啤酒生产企业必须使用带有“B”字样标志的啤酒瓶,并要求1999年6月1日起,流通领域不得再出现不带“B”字标志的啤酒瓶。之所以强制性推行“B”瓶,原因是“B”瓶特点是耐内压力在1.2毫米以上,有耐碰撞,不易爆破的优点。
卢主任对《法制日报》记者称:“我们把瓶子随机性抽一批送总公司(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江苏"大富豪"啤酒公司),再由总公司送到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以确定其质量。”
他还强调说,实际上在江苏目前只有数量很少的检验单位具备检验啤酒瓶的技术能力,大部分检验只是抽检方式进行的,这无疑给“超期服役”的酒瓶提供了“鱼目混珠”的机会。
在记者的要求下,卢主任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啤酒瓶生产厂家的检验报告,这是今年10月12日对河北日新制瓶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富豪”啤酒瓶抽样检验的一份报告,虽然检验报告中列举的22项检验项目全部为合格,但这份检验报告却没有标明检验单位。
对“B”瓶的使用年限要求,卢主任则说:“国家只是建议用两年,这不是强制性的规定。”
记者采访发现,按照GB4544-1996规定,对于“B”瓶的使用年限,确实是“建议啤酒瓶回收使用期限为两年”,但这一规定在一些啤酒生产企业中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节省成本,市场中就一直存在着超过两年使用期的“B”瓶和非“B”瓶,所以,目前市场中有很多“B”瓶也是在“超期服役”。啤酒瓶“耐内压力”的国家标准为12公斤,而这些回收次数过多的啤酒瓶的“耐内压力”多达不到这一标准,很容易发生爆炸,成为餐桌上的“不定时炸弹”。
记者在查国明的家里看到,“大富豪”啤酒的外包装箱和啤酒瓶前后标签的醒目处都标注着“四支空瓶换一瓶酒”的标语。尽管该啤酒的瓶底上标有专用标记“B”,但有些啤酒瓶的使用年限明显超过了两年,而且从啤酒瓶的外观上看显得粗糙和有明显的磨损。
据一位知情者透露,虽然有些啤酒瓶上标注了专用标记“B”,但不一定就是国家要求的真正“B”瓶,这都是企业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在消费者面前使用的“障眼法”。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