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伟
“你已超出活动范围,请迅速回到指定区域。”
8月26日15时07分,当重庆市渝北区社区服刑人员陈某乘坐汽车从渝北区双凤桥街道经渝邻高速公路进入江北区时,一条警告短信自动发送至陈某手持的GPS定位手机。
1分钟后,双凤桥街道司法所所长冯远鹏电话紧跟而来:“陈某,你因没有请假擅自越界离开指定区域,扣两分。”
自此,在社区矫正期间,陈某再也不敢心存侥幸,擅自越界。因为按照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办法,每月扣分达10分且情节严重的,将有可能被撤销缓刑、假释,回到监狱高墙中服刑改造。
重庆市渝北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袁勤华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渝北区通过GPS高科技定位技术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实时监控,将现代科技信息与社区矫正管理人性化相结合,构建起一道无形的“电子墙”,有效地杜绝了脱管、漏管的发生,是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一种具体体现。
由人盯人向人防技防互补转变
多年前,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监管曾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渝北公安分局副局长陈俊坦言,社区民警的警力有限,职责繁多,24小时人盯人的管控方法很难做到,因此,当时脱管、漏管的现象时有发生。
去年3月,渝北区人民检察院针对监外服刑人员脱漏管问题向渝北区委政法委提出,在全区监外执行罪犯监管中采用GPS定位系统的建议。
“看到相关建议,我们立即进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运用GPS定位系统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管控,真正实现由人防向人防、技防互补的转变。”袁勤华告诉记者,区委政法委还组织公检法司等相关单位人员,专题考察调研,区财政投入75万元着手建立社区矫正GPS定位系统。
经过一年多的筹建,今年6月渝北区出台《社区矫正对象GPS定位手机管理制度》,标志着运用GPS定位系统管控社区矫正人员的工作正式启动。
渝北区司法局局长郑荣华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共累计接收服刑人员635名,327名社区服刑人员已解除矫正。按照“刑期1年以下、65岁以上不配发定位手机”的标准,全区对132名服刑人员配发了GPS定位手机。
轻点鼠标就知道服刑人员在哪
11月2日9时,渝北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唐成梅打开“渝北区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点击“定时定位查询”功能,电脑屏幕上立刻显示一张电子地图,上面100多个红色的小光点一闪一闪,实时显示配发GPS定位手机的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
“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我已经养成这样的工作习惯了。”唐成梅向记者介绍说,“司法局这个平台可以看到全区持有GPS定位手机的社区服刑人员的实时位置,而各个司法所可以看到本辖区内持有GPS定位手机的社区服刑人员的实时位置,我们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他们进行抽查。”
顺着唐成梅手指的方向,记者轻轻点下鼠标,社区服刑人员刘某的实时位置尽收眼底,甚至连经纬度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后四位。
渝北区司法局副局长胡忠强告诉记者,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强大,除了区域监管功能外,还有信息交互、警示告知、档案管理、考核管理、决策分析、系统管理6大功能及54项子功能。
胡忠强向记者演示,比如说警示告知模块下的越界告警功能,如果矫正对象的活动范围超越规定电子围栏,系统会自动发出警告,越界人姓名、经纬度、越界时间、越界位置等信息都能在系统中显示。GPS定位功能精确度在方圆20米以内,如社区服刑人员不请假超越渝北地区,手机将自动报警。
人性化管理解服刑人员后顾之忧
尽管GPS定位系统可以24小时监控到服刑人员动态,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出现情况工作人员一般不去打扰服刑人员的正常生活。
渝北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光明告诉记者,“我们强调要人性化管理,利用GPS高科技定位技术构架一道虚拟的"电子围墙",既保证服刑人员不脱管漏管,又要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改造环境。”
唐成梅告诉记者,在渝北区龙塔街道有一名服刑人员陈某,因是旅游公司的导游长期在昆明工作。
“我们要求他定期汇报思想,只要不出现无故关机、人机分离、不请假越界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都不去打扰他。”唐成梅说。
据悉,渝北区从今年6月试点社区服刑人员GPS定位系统以来,全区没有一起脱管、漏管事件的发生。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