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包头博物馆里唐卡废品收购站救回国宝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1月24日10:59
  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24日电(丁铭、白冰)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博物馆里,保存着100多幅弥足珍贵的民族瑰宝——唐卡,可谁会想到,这些艺术珍品却是从废品收购站抢救回来的,并几经周折和修复才得重现人间。

  唐卡,乃藏语译音,意为“卷轴画”。它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的一种特有的宗教绘画,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唐卡是喇嘛教传播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寺院殿堂内张挂由信徒供奉。

  记者看到,包头博物馆保存的这批精美唐卡,均为明代至民国时期作品,画面生动,种类齐全,唐卡内容以描绘佛教教义、人物和宗教活动为主,表现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和佛传故事等画面。

  包头博物馆研究员王磊义告诉记者,这批劫后余生的唐卡有着鲜为人知的经历。1981年,包头市文物管理处曾举办过一次包头历史文物展览,一位50多岁的老者看到展览后告诉我们,他所在单位废旧物资公司院内堆放着一堆破布画很陈旧,已堆放了十多年,不知是否属于文物。

  两位文物工作者当即前去查看。在院内露天胡乱堆放着的这堆破布画,有些已经完全损坏,画面原装裱的丝绸都被撕去,只剩下七零八乱的画芯,很不完整,但大多数画面的绘画极为工整,用金线勾勒的线条仍闪闪发光。

  征得回收公司的同意,文物工作者以每斤(0.5千克)3分钱的价格,共200余斤不足7元钱,购回市文物管理所保管。

  由于当时人们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这些唐卡就被搁置在馆内无人过问。后来因暖气跑水,这些唐卡再次被浸泡,只好晾晒在院内。当这批唐卡在晾晒中“重见天日”时,管理所的人们惊奇地发现,其作画极为精美,有修复价值,遂向领导汇报。 “征得同意后,我将晾晒后的唐卡经过挑选,用棉花、莜麦面对画面去污、清洗,又用布料重新装裱,为时半年多,整理修复了118幅较好的唐卡。”王磊义说。

  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经过整理的这批唐卡在自治区博物馆展出,受到各界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经过此次展览,这批唐卡也得到重视。

  “由于当时修复唐卡只争取到2000元经费,所用的材料全为布料,修复后的唐卡经常出现褶皱变形,最初修复的结果并不成功。”王磊义说。

  为了让这些破损的唐卡恢复历史原貌,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8月批准了他们的唐卡修复项目,并拨30万专款给予支持。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唐卡修复组,聘请专家制定了科学周密的修复计划,并赴唐卡原产地青海等地进行学习考察。

  王磊义说,包头文物人员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参考唐卡原始制作工艺的前提下,克服修复残破和防止色彩脱落等难题,还探索和总结出一套内业认可的唐卡修复工艺。

  王磊义告诉记者:“一件精美的唐卡作品,艺人有时要用一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现在有些艺术大师制作的唐卡一件能卖到一、二十万元,对于包头这批精美绝伦、有年代考究的唐卡更是价值连城。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这批劫后余生的118幅唐卡有一级国家文物2件,二级16件,三级11件。”

  如今,这批修复后的唐卡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2009年,这批唐卡还走出包头博物馆,在广东、湖北、浙江、福州等10多个城市进行过巡展,受到各界参观群众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