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陈刻板、讲解枯燥、门票价高令游客望而却步
11月23日,记者从省文物部门获悉,在国家文物局最新发布的《2009年全国博物馆名录》中,山西共有94座博物馆符合博物馆专业标准,被入选名录,总数位居全国第十三位。记者注意到,在入选名录的94家博物馆中,53家文物类博物馆占到半数以上,山西博物院、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晋祠博物馆、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等“榜上有名”;行业类博物馆主要有煤炭博物馆、祁县度量衡博物馆等16家博物馆;而25家民办博物馆则囊括了平遥县衙博物馆、太谷孔祥熙宅园货币金融博物馆、广灵剪纸博物馆等。其中,实行门票免费的博物馆不及半数。作为文物大省,相比全国三甲的浙江177座、广东169座、江苏164座,山西的博物馆数量明显逊色,而与老百姓“亲近”的博物馆更显得寥若晨星。
鲎、鳎、簠,你认识几个?
很多参加过各类展览的市民都曾有这样的感受:走进展厅,精美的展品中规中矩地“独居”或“群居”在玻璃展柜中,旁边是一张文字极“精炼”的说明牌,不过百字的基本信息,还包含一些不认识的专业字词。许多人走近展品,不经意地看一眼、读一读标签便离开了。参观之后除了“到此一游”,没有更多收获。因此有人说,我省的博物馆是“一流的展品、二流的展览、三流的服务”。这一点上,文物爱好者马先生有着深切的体会。“记得2009年曾参加一次‘中美博物馆论坛’,展品来自全国几大博物馆,其中,‘鲎’、‘鳎’、‘簠’这几个字却着实难住了我。”在展览现场,马先生没有找到能将这三个字读出来的人,包括展厅的工作人员。如此生僻的字为何不加注释?工作人员回答他:“专业人员都认识,不是专业人员谁那么较真儿?”后来查阅字典得知:鲎,音“后”,生活在海底的节肢动物;鳎,音“塔”,鱼类的一种;簠,音“抚”,古代祭祀时盛谷物的器皿。
展陈刻板、门票价高让游客止步
“事实上,博物馆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基地,但长期以来,博物馆刻板的展陈设计、枯燥的讲解说明、偏高的门票价位,使不少观众望而却步。”省博物院副处长张少鲲表示,我省的老百姓不是不想进或不爱进博物馆,可花几十元钱看一个展览却是件很奢侈的事。晋祠博物馆70元/人次,乔家大院博物馆40元/人次……张副处长说,他曾多次看到一些父母带着孩子在博物馆外徘徊,最终因门票价格而不得不放弃的场面。“从2008年起,省博物院对社会公众实行永久性免费开放。结果如何呢?目前日均人流量超过1万人,相当于免费开放前大半年的客流量。”
对博物馆喜爱与否,人们一直在用脚“投票”。虽然我省有30多家博物馆相继免费开放,但不肯迈入博物馆门槛的人,同样有自己不爱的理由。一位公务员直言不讳地说:“我最郁闷的是一些博物馆陈列面孔雷同,长年不变。历史基本陈列总是从人类制造工具说起,然后就是几个铜鼎、几件陶器。配的说明也太专业了,好多字都不认识。”诚如斯言,展览内容陈旧、展品乏善可陈、布展生硬死板、图解说教味浓……凡此种种,正是我省不少博物馆的通病。
让博物馆成为生动的课堂
随着一批批现代化大中型博物馆拔地而起,我省博物馆在建筑、设施及展品上已与一些发达城市的博物馆接近,甚至毫不逊色,但绝大多数博物馆未能将公共服务和教育功能视为自己的核心工作。“展览就是全部”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许多展馆仍普遍缺乏供观众小憩、餐饮的设施,通道上仍缺乏明显的指示标志,商品部充斥着大众化的旅游品而少见具有特色的纪念品,观众有了疑问也无人解答……“博物馆的真正生命力和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少藏品,还在于它如何发挥这些珍贵资源的社会作用。”张少鲲说,太原晋商博物馆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建筑和文物融为一体,因此,游客在这个博物馆里感受到的,是不同于晋商大院也不同于博物馆的独特魅力。整个展览更加深刻、全面、系统,所有的展览细节都不单纯把晋商看做一个经济团体,而是作为反映山西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一个侧面,这在国内都比较少见。“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课堂,如果每座博物馆都能生动起来、有趣起来,何愁不吸引大众?”
本报记者 潘春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