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评论:CPI很淡定 所有质疑皆“浮云”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2010年12月04日05:22

  CPI很淡定,所有质疑皆“浮云”?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徐奇渊博士此前发表的文章《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幡动?》中,认为在这5年当中,CPI大约被低估了7%。日前他又发表第二篇文章,“认真反思”了原来的推断,认为自己的说法缺乏依据(12月3日新华网)。

  徐奇渊博士改悔了。据说是此文面世后,引发诸多质疑,于是“他与多位教授、研究员、博士进行了讨论”,更重要的是“并与国家统计局等相关人士进行了交流”,最终“受益匪浅”,立地成佛,追随了官方数据的神圣性。

  知错就改,当然就是好孩子。此事也让公众“受益匪浅”:一者,它让我们领教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古训,徐奇渊的那些学院派推导,抵不过统计局的纠偏;二者,再次印证了CPI是个不可亵玩的东西,你别说自己跑了多少年菜市场就深有体会,错了,只有权威数据才最有发言权。

  其实对于公众来说,CPI究竟是哪个阿拉伯数字,也许不是很重要。因为价格异动中的躁动与不安,犹如2010年来秃子头上的虱子。央行的调查也显示,城镇储户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已经接连创出2001年有数据以来的最低点,但另一方面,统计局公布的CPI始终在3%左右的水平波动。

  学者眼里的CPI和邻居大妈眼里的CPI显然是两码事——后者其实更对应着民生痛感与生存成本的直觉。公众为什么对CPI纠结,进而质疑伟大的“科学结论”?核心不在于这个数字本身是大了还是小了,而是痛感明显的物价涨幅,如果不能在相关数据上有效显现出来,这样的宏观数据还有什么意义?值得警醒的是,宏调不是听大妈的话而变化的,它是直接参考淡定的CPI而动——这难免令公众担忧,尽管CPI指数是真理,但这个如此淡定的指数会为财税、货币政策带来怎样的导向?这个岿然不动又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比正确”的数据,能反映出落差明显的民生现状、进而敦促公共政策相应调整吗?

  我的理解是,居民眼里的CPI类似于恩格尔系数或基尼系数,它应该关照民生冷暖,应该有个联动的尺度。但也许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就是深深地误会了——如同我们误会了亲爱的“平均工资”一样。不同收入阶层对物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居民的环比感受与统计学的同比测算也是不一样的……好吧,我们不要争了,面对诡异的市场,CPI就是“神马浮云”,它天生如此淡定,但不幸的是民生福祉毕竟没有进化成CPI,无法从容镇定,鸡毛菜涨价了、面条涨价了、糖也涨价了——总有些经济数据该如人间烟火般随“价”而动的吧。

  统计的事情,又是方法又是口径,还很难一语点醒梦中人。徐奇渊博士“领悟”了,但普通人恐怕仍很难被说服,不管CPI数字几何,我们其实也只是希望这个数字真切表达了我们的感受。这个,很难?

  (江苏 邓海建)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