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咸菜 睡车库 卖了房 离了婚 痴迷发明群体穷困潦倒
民间发明人陷入“中国式魔咒”
本报讯 (记者 王丹妮)53岁的黄谷,自嘲一辈子在“啃老”,生活至今靠年过九旬的父母贴补,女儿读书的钱是爷爷奶奶掏的。
黄谷曾在省财税职业学院当老师,后来迷上发明,办了病休,先后举债七八十万元,拿了一堆专利,发明的“远红外电热鼠标”,获全国发明博览会铜奖,生活却从此穷困潦倒。
不依赖任何企业、机构,在自生自灭状态下独立搞发明,俗称民间发明人的非职务发明人,处境多与黄谷类似。武汉“农民发明家”李玉明,曾登上“世界发明名人录”,多项专利获奖,还到世博会搞展览。为搞发明,他卖掉了家里三栋房子,欠下十几万元债,现在一天的生活费不超10元,午餐惯常就咸菜吃米饭。曾当过家具店老板的杨楚樵,迷上发明后命运陡变,离了婚,失去了房子,近10年间,大部分时候睡在车库里。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民间发明人近万。市知识产权局专利处处长姚勇说:“武汉民间发明人专利成果转化率非常低,不到5%。这么多年,我没见几个发财的。”
不独武汉,全国民间发明人的生存现状也整体堪忧。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鹿大汉曾称:“我国非职务发明人普遍处境艰难。”甘肃“专利第一人”孙生灵,搞发明30多年,拥有108项发明专利,没一项被转化,租住屋内只有一张破桌子和两张床。南京“发明大王”徐庭中,有100多项发明专利,栖身8平方米的阁楼里,月生活费212元。
民间发明人贡献良多。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促进中心主任邹定国向记者介绍,这些人得到授权的专利数量,约占全国一半,仅今年前11个月就达30多万件,是我国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大学创新课指导老师王晓进昨天评价,中国民间发明人如此赤贫,在欧美发达国家不可想像。以美国为例,专利会由专门机构向企业、实验室等推荐,或被转化,或作升级研究,能很快“换”成钱,发明人生活基本无虞。
“民间发明人普遍贫困,已经成为阻碍创新发展的消极因素。”省创新研究会会长袁伯伟说,“最终,这都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属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一方面是各种展会上好奇的观看者们人头涌动,另一方面又在寻求合作、走上市场化道路上遇冷,民间的发明也在高交会等各种场合遭遇“冰火两重天”。由于缺乏资金、推广困难,无法扩大规模,他们的发明创造很多人好奇却鲜有人真正合作。要想改变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当务之急是给民间发明人和生产企业、投资方之间提供更多交流服务的平台,借鉴国外的“专利孵化”经验,在我国肥沃的发明土壤上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详细]
目前国内发明成果转化率公认在20%到30%,其中以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成果转化为主。由此可见,群众性发明的转化率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详细]
散落各地的民间发明人像一粒粒珍珠,如今需要是一条可以将珍珠串起来的线。这条线,是政府的扶持,社会的关注与认同,步入市场的舷梯,还有良性的企业竞争状态。
是的,绝大多数民间发明不可能转化为科技成果,但是,这大多数无用的民间发明,就象埋于泥土中的种子,假以好的土壤和养份,便能长出参天大树。[详细]
针对有记者提出,对市场上欣欣向荣的山寨产品有何看法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表示,山寨产品是知识产权保护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说,在讨论知识产权问题的时候,始终考虑平衡两个方面的利益,一方面是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另一方面是广大的用户。也就是说,保护知识创新,促进着社会进步;使用创新的成果,也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详细]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