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民间发明人陷入“中国式魔咒” 多数人穷困潦倒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2010年12月08日02:05
[提要] 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转化率高达80%以上。目前国内发明成果转化率公认在20%到30%,其中以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成果转化为主。由此可见,群众性发明的转化率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一方面,民间发明缺乏成果转化的渠道,另一方面,多数民间发明者爱好发明是出于兴趣,缺少对于市场的考察,这也成为科技转化的瓶颈。[我来说两句]

    民间发明人穷困群像:就咸菜吃米饭造潜艇(图)

刘恭信搞一辈子发明换来一桌子的奖状。记者 何晓刚 摄
刘恭信搞一辈子发明换来一桌子的奖状。记者 何晓刚 摄

上图:李玉明与他手工打造的潜艇。记者 胡伟鸣 摄
上图:李玉明与他手工打造的潜艇。记者 胡伟鸣 摄

  民间发明人的穷困群像

  追梦几十年 投资打水漂 末了一贫如洗

  追梦发明几十年,手中专利一大把,末了却投资打了水漂,债台高筑,不被人理解,反遭人耻笑……

  在武汉的街巷里弄,散落着一批穷尽心智却生活窘迫、几近自生自灭的民间发明人。创新发明,没能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精彩。

  近两个月时间里,记者持续寻访,实录他们充满辛酸和艰难的现实处境。

  刘恭信:武汉第一批专利持有人

  半辈子发明“赚了”一桌奖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只有初中文化的刘恭信,就是我市第一批专利持有人。他拥有的十多项专利,几乎都变成了产品,如双帆布躺椅、折叠床等。

  2003年,他发明了新型伞骨结构帐篷,获得国家专利,按几下按钮,帐篷就可像伞一样撑起来。一个可容纳20个人的帐篷,一个人就可在几分钟内装好,效率较传统帐篷高出十多倍。随后,他又花5年时间,将图纸上的伞骨结构真正做成了产品。汶川地震时,他给国家20多个部门发出信函,提出愿免费贡献自己的专利技术,但未获回应。

  记者联系多次,刘恭信都不愿接受采访。经多番周折,记者才找到他位于武汉老邮电局职工宿舍的家。走过窄窄的楼道,敲开一间白天还点着灯的黑屋子,记者看到一个满头乱发的老头,正扶着卧床的老太太喝水。

  刘恭信一脸为难,说老伴病了,家里太乱,不好意思接待记者。他家有两间小房,一间摆满了书、图纸、奖状,另一间房的地上,零乱放着锅碗瓢盆,房里有一台老式的单开门冰箱。身着破工作服的刘恭信说,搞发明的事,辛酸很多,不想再提了,他已砸了模具,已申请的专利也不再管了。

  他指着铺满一桌子的奖状说道,今年62岁了,搞了半辈子发明,就赚了这一桌子的奖状。

  “潜艇狂人”李玉明:午餐就着咸菜吃米饭

  疼痛的呻吟声、铁皮的敲打声、电焊的刺耳声……就是在这难以忍受的声音里,著名的“农民发明家”——李玉明,迎来了古稀之年。每天,他一边照顾瘫痪在床、不时喊疼的老伴,一边和一个电焊工制作着他的潜艇。

  李玉明,原是武汉市大桥鞋厂职工,小学文化,却在上世纪90年代,便获得了多项市政府颁发的发明奖。上世纪90年代末,他辞职“"下海”"创办研究所,专职搞发明。为证明他的“新型鳍板式潜水器”,是像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一般的重大发明,他付出了所有。

  十多年的潜艇梦,让他登上《世界发明名人录》,获奖无数,甚至让他走进世博会搞展览。可代价是卖掉家里三栋房子,欠下十几万元债务。老伴生病无钱治疗,儿女们抱怨不已。

  记者采访他时,时值中午,他正和电焊工就着咸菜吃着白米饭,老伴的病人餐是馒头和一盒快到期的牛奶。20年前,他曾发明热水器混水阀,但家里至今未用上热水器。

  痴迷发明,未使李玉明得到尊敬。反倒因为每天电焊造艇噪音扰民,不断被小区居民投诉。采访时,很多邻居前来对李玉明指指点点,说他凭一己之力,发梦造潜艇,弄得家徒四壁,连累妻子儿女,是疯子才干的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