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空调厂商疑造假骗补数亿元 专家称有关部门默许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10年12月14日04:44

  “节能惠民”补贴成唐僧肉 几乎所有厂家都虚报 专家称有关部门默许

  空调厂商造假骗补数亿元

  据瞭望东方周刊

  据调查,为骗取销售高效节能空调的补贴金,苏浙皖存在大规模节能惠民造假现象,几乎所有的空调厂家均存在虚报销量的情况。有些经销商上报数据甚至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销售额。美的在合肥的一经销商,2009年全年营业额才309万元,但上报“节能惠民”的空调销售额就达2000多万元。

  “某些空调企业造假骗补数亿元的信息已经出来几个月了,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相关部门站出来宣布调查和处理的结果。这已经不仅仅是钻空子了,是犯罪!”家电产业研究专家刘步尘说。

  在刘步尘看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与“家电下乡”一样,都没有规定破坏规则会导致怎样的处罚,结果导致造假骗补丛生,主管部门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核查。针对“节能惠民”造假骗补问题,今年10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又对全国部分城市企业上报申请补贴的数据进行了抽样再调查,调查结果尚未公开。

  几乎所有空调厂商都有虚报

  个别厂家上报全是虚假信息

  “节能惠民”工程造假骗补的现象,在苏浙皖都有出现。

  根据浙江省的调查单位,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浙江(万邦)分所对核查结果的分析说明:在这一批核查涉及的22家企业中,几乎所有厂家均虚假上报信息,甚至个别厂家全为虚假信息。

  经查实虚报总数最多的是广东美的,上报总台数76772台中,仅有2186台空调已确认购买,所占比例为2.85%。另有l32474台均确认为虚报购买信息,所占比例高达42.3%。

  其次是宁波奥克斯,已确认虚报信息5695台,占上报总数比例达34.12%。

  此外,广东志高、温州月兔、广州松下、青岛海尔、海信集团、沈阳三洋、 珠海格力等厂家均存在虚报情况。

  浙江省财政厅企业处一官员说,今年问题严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今年4月份,国家相关部门发布更改补贴标准的通知,从6月1日起,每台高效节能空调的补贴金额下降了一半左右。对于企业来讲,一年的产量、销量、成本、补贴基本都是年初核算好的。中途降补,就相当于提价,有些企业可能就会亏损。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和经销商造假,赶在6月1日之前先把补贴套出来。

  “这不是一家两家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该财政厅官员表示,“其实,涉及金额这么大的补贴,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不尊重市场规律。”所以在今年7月底,发改委又“给了一次机会”让各企业复核,重新提交数据。

  在家电专家刘步尘看来,这次“复核”相当于某种程度上对造假的默许,并且再一次刺激了企业进行新一轮的造假。

  空调企业无所不用的造假

  政府部门“扰民”的核查

  空调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突击”做假账和制造障碍对付检查的手段各异,有些甚至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模式。

  比如在旧的空调机上贴上新的能耗标签、序列号,既欺骗消费者也蒙混检查。经销商也会动用自己的名义、亲戚的名义来虚报销售数量。

  比如华东某市一经销商上报美的品牌共计13785台,其中有1250台,资料显示安装在某一小区,用户为陈某。核查人员到现场查看时发现,该小区安装的全是中央空调,根本没有安装台式空调。这些非正常手段频频出现,在江苏、安徽等地的数据也呈现出诸如此类的种种状况。

  造假不难,不过核查就困难多了。

  在江苏、安徽等地,执行“节能惠民”专项核查工作的调查人员表示,核查工作的难度之巨超乎寻常。

  江苏省节能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吕俊告诉记者,他们最早试图自己做这个调查,后来发现做不下来,然后想到借用邮政的力量。然而,许多用户不理解甚至拒绝。有用户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空调是“节能惠民”补贴产品,拉住邮递员要补贴。还有的政府部门怀疑邮递员行骗,将人扣留下来。许多用户在多接几次电话之后明显烦躁,声称扰民。

  一官员表示,“这次出问题的企业不仅有上市公司,还有国企,可以说是大面积的问题。政策的初衷虽然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到了最后,不仅导致了市场的不公,一处理可能就把企业也搞垮了,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造假成一笔结不清的账

  惩罚不“打痛”就是默许

  目前,全国范围内于今年7月底开始的大宗用户核查进行不足十天就被全面叫停。包括安徽、广东等省的核查都并没有进行完。有的只完成了百分之五十,有的完成了百分之七八十。加上已经核查部分,大量因种种原因“无法核实”的信息,全国范围内到底有多少数据是造假,成了一笔没有结算清楚的账,也造就了一把默默悬挂在空调行业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于核查率的问题,安徽省发改委环资处副处长耿冬木对说,实际上,真要查的话,最终还是能查得清楚的。

  家电产业研究专家刘步尘认为,发现问题没有什么可怕的,关键是要承担。惩罚如果不“打痛”,就等同于默许和纵容。“惠民工程”变成“害民工程”,这就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了,伤害的不仅是坚持原则的人和消费者,更是整个社会。

(责任编辑:黄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