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岁末会议论坛扎堆 小会场折射众生百态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12月18日08:55
  中广网北京12月1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又到一年岁末时,各种会议、论坛开始扎堆举行,北京的各大酒店排的满满当当,众多会议中心也是熙熙攘攘。有的是客户联谊、有的是年终总结,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涵盖五花八门的主题,让寒冷的冬日多了几分人气和热闹。

  可是这热闹背后,不少论坛、会议却早已变了味,大会、小会的背后都是同一个关键词“商业利益”,美其名曰的“会议经济”沦为大肆赚钱的代名词,办会者、参会者的心思似乎都在会议之外,挂羊头、卖狗肉也就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

  《新闻纵横》从今天开始,将逐一揭开这些论坛、会议背后隐藏的秘密。今天播出第一篇:会议乱象中的众生百态。

  在某高校教经济学的曹教授就是这些论坛的常客之一,在业内小有名气的他经常作为嘉宾受邀出席各种大小会议并发表演讲。曹教授为人勤勉,每次参会之前都得花费不少时间准备演讲稿,由于参会太多,他常常为演讲稿缺乏新意而苦恼,但是无意间一次会场的经历,把他彻底给雷到了。

  曹教授:有一次去参加学术研讨会,看见有一个熟悉的专家也在出席研讨会,结果发现他发言的时候讲稿好像也是上一次开会的时候所用过的,而且我听同事们说,他这个讲稿还不止用了一次,就是多次地使用。反正就是开会嘛,到处赶场,经常使用一个内容,其实也是了无新意。

  赶场子赶多了,曹教授逐渐发现,很多会议上总是有一些人从来不在意演讲嘉宾发言时讲什么,他们在会场上不断穿梭于各色人等之间,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在会议现场做起了公关活动。这些人中有的是借开会之机宣传自己的产品,有的则是希望从会上找到企业家给自己投资,还有的是希望和一些政府官员搭上关系,积累自己的人脉。

  曹教授:有一次参加个医药方面的研讨会,有一个医疗代表就问我,说是不是参加医保目录修改的专家,我说我不是,然后他就很急迫地问,说你认不认识这方面的官员或者是专家,因为我们生产一种感冒药,希望能够列入医保目录。

  这样的人还算得上是会场上的主流,他们至少举着真金白银、千里迢迢来京参加会议,希望能从会场上发现更大的价值,找到更多的商机。和他们相比,另外一群人也是来寻找商机的,只不过做法更另类。

  记者某次曾在举办“十二五能源高峰论坛”的友谊宾馆门口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精瘦中年男人,此人在会场门口徘徊多时,看到有人出来便上去攀谈,如果发现对方的身份是政府官员或者企业家,便邀请他们去自己的画廊参观,希望借此兜售油画;如果发现是记者,此人马上改变交谈内容,以高薪引诱对方为自己售画,他说“价格卖得越高,提成越高,每月收入好几万呢。”

  这样的事情对于每一个经常跑会的记者来说都已经见怪不怪了。记者雪婷讲述了她自己的一个经历:

  雪婷:我经常会看到高尔夫球协会的,而且是我碰见他好几次,都是他来,他说,高尔夫球协会他们要发展会员,参加的这些人不是行长就是局长,要么是公司的总裁什么的,这种场所他们可以交换到更多的名片,然后积累到资源,很多都是冲着这些资源换名片来的。

  换名片其实是很多记者跑会的一个目的,但是跑几次下来,老记者就再也不用换名片了,因为每次会上都是那些人,名片早就换过了。但是也有将发名片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的人。一位经常参会的投资经理宋先生就见过这一幕。

  宋先生:比方上次我们受韩国济州岛政府一个邀请,去参加了类似论坛的一个会议,在会上就碰到穿着很奇特的一个女人,接到名片一看,就觉着很奇怪,印着什么相术大师、风水先生,易经研究者什么什么协会的,好多好多这种头衔。后来我发现,他们是想利用聚集人很多的这样的机会,来推销跟会议主题、论坛主题一点都不相干的内容。

  会议熙熙,皆为利来;会议攘攘,皆为利往。“这些事咋听起来觉得新鲜,但是仔细想想一点也不奇怪,不外乎都是因为一个"钱"字罢了。”节目一开始提到的曹教授说,原先上会太多,不免为自己成为现代版的“华威先生”感到自责,但是现在这些因为频繁上会而结识的华威先生们在各种会场相遇已经心照不宣了,甚至有时还插科打诨,开上两句玩笑。“下午某某会场再见啦!”这是曹教授经常对他的“同行”们说的一句话。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