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卫敏丽
“如果重访灾区,我希望看到受灾群众的日常生活得到保障,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用,孩子们早已正常上学,他们越冬的住处是暖和的,他们的表情是安宁的。”2010年即将过去,但在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的脑海里,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记忆仍挥之不去。
救灾只是民政部大大小小百十项工作之一。每逢年终岁尾,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总是牵动全社会的心。谈起他们的衣食冷暖,李立国说,保民生是民政部最核心的工作职能,对此,全国各地民政部门将竭尽全力。
“千方百计,确保每一个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共有22.2亿人次遭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因灾死亡、失踪10.4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万亿元!
李立国介绍,近年来,国家救灾补助政策不断完善,每次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在“十五”期间已有的应急救助、倒房重建、冬春救助等基础上,国家在“十一五”时期新增了旱灾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遇难人员家庭抚慰、“三孤”人员安置救助等项目。
中央救灾补助标准也大幅提高,紧急转移安置补助由“十五”期间人均100元提高到150元,台风灾害单列为人均70元,倒房补助由每间补助300元提高到户均补助1万元,高寒地区达到户均1.4万元,冬春生活补助由人均30元提高到50元。
眼下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青海、甘肃等地受灾群众的过冬问题社会关注。李立国说,目前民政部门已累计向玉树州调运20平方米加厚棉帐篷4.6万顶。青海省已发放2万个取暖火炉,对未配发火炉的受灾群众发放火炉购置补助资金,同时,还发放了取暖补助。在舟曲,470名无投亲靠友能力的受灾群众已经被转移到固定房屋中越冬。
“现在我们可以确保受灾群众过冬每人一床棉被、一件棉衣,每人每天一斤基本口粮。”李立国说,“民政部将密切关注灾区天气变化趋势,加强与受灾地区民政部门的联系,千方百计,确保每一个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救助是困难群众应享有的权益,是政府的法定责任”
农村低保制度普遍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覆盖所有涉农县市区,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基本确立,农村五保供养由农民集体互助共济转向以政府财政保障为主……回顾“十一五”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历程,李立国把它总结为四个历史性的新跨越:在救助工作的人性化上实现了新跨越,在救助工作的科学化上实现了新跨越,在救助工作的均等化上实现了新跨越在救助工作的公正化上实现了新跨越。
“这些新跨越、新发展,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由救济是社会施舍、是政府恩赐,向救助是困难群众应享有的权益、是政府法定责任的根本转变,推动我们的工作方式实现由以往的发发钱、拜拜年,向科学化、规范化操作的根本转变。”李立国这样评价。
他表示,城乡低保目前已基本达到应保尽保,民政部门面临的新任务是要建立完善低保标准与物价水平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体生活。同时,民政部还将继续协调推动解决低保家庭及其他低收入家庭在医疗、教育、住房、面临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困难。
“未来5年,农村老人也将享受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近年来,由于很多农村青壮年到城市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空巢老人。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我国农村有4000多万留守老人。而在这4000多万留守老人中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李立国说,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推进:一个是拓展农村敬老院的服务功能,要在保障五保老人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向其他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还有一个渠道就是政府补助,社会力量资助参与,在农村社区发展养老服务功能,并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未来5年,农村老人也将享受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李立国说,“我们将努力做到:城市的老年人能够普遍享有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服务,需要入住机构的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对农村的老年人而言,应该是创造条件,使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开展起来,失能、半失能老人希望就近入住养老机构的,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