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既然是民调就别玩“假唱”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12月30日07:24
  一语中的

  

邓海建

  2010年,不少政府部门在公共决策之前开始征集民意。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对165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5%的人首选“存在走过场现象”,其次是“有的征集缺乏对公众的及时反馈”(70.3%),“民意征集与政策制定脱节”排在第三位(69.8%)。63.7%的人认为部分民意征集“随意性大,缺乏统计和分析”(12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公共政策与公众利益休戚相关,征集民意、倾听民生是公共决策的必备环节。今年以来,车船税立法、拆迁条例修改、北京治理交通拥堵等民意征集活动,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无论是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还是回应高涨的公民意识,民调都当越来越给力、其权重也当越来越加量。

  遗憾的是,尽管民调的舞台是搭起来了,但“演出流程”远远未曾到位,有的是扯两嗓子虚与委蛇,有的是架起喇叭大搞“假唱”……不仅让民调沦为形式主义的“新代言”,反而消弭了政府公信力。有几个核心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民调质地的关键:一是逻辑上的正当性,现在的民调,往往是职能部门自己设置议题,然后自己再去调研,然后自己再公布结果,最后还是自己拿出决策“一人操刀”的民调、尤其是很可能出现“不同声音”的民调,如何保证其客观性与真实性?譬如吉林省永吉县人民政府网所做的一项关于“满意度”的民意调查中,就只有两个选项“满意”或者“非常满意”;二是操作上的科学性,民调越来越多,但是专业性堪忧,样卷设计、抽样方式、数理分析、意见权重分配等,对结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粗放型的民调操作不仅不能有效汲取民间智慧,很可能在议题上横生出很多枝节、折损民调的效率,没有严谨而专业的民调设计,就不会有精确而有效的民调结果;三是民调要有宽泛的适用度,不能在制度设计基本完成之后,更不能成为试探民意的幌子,而应该贯穿公共决策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因为政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成熟的民意可以随时为失衡的政策校准。

  谁也不能臆断公共政策的民调就是“走过场”而已,但类似“逢听必涨”听证会般的民调,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要让“被走过场”的民调硬起来,关键还得在程序的公正与透明上下功夫:一方面,我们可以由政府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征集民意、解读民意;另一方面,决策需要对征集过来的民意有更透明、更细致的回应,呵护公民参与民调的热情与信心,即便是反对的声音,也当分清比重,予以说明。

  民调是现代公共治理的一个“小锦囊”,只有让有理有利有节的民调硬气起来,公民的民主参与才会与公共政策良性互动,公共利益才能在看得见的博弈中走向最大化。

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