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长访谈录 大改革,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 专访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 新华网北京1月3日电(记者璩静)岁初年末,寒风料峭,在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大街的新闻出版总署办公楼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这五年,我国新闻出版领域可以说是发生了大改革、大发展、实现了大变化、大跨越。”柳斌杰说。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柳斌杰娓娓道来,让人不仅看到了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在过去五年中取得的斐然成绩,更看到了新闻出版领域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问:五年间,我国新闻出版业发生了怎样的变革?
答:五年来,新闻出版业始终走在文化体制改革前列,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具体来说,一是完成了新华书店转制,全国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制变成企业,走上了市场竞争之路。二是完成了出版社转企改制,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单位各部门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基本转制成企业。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初现成效,组建了一批地方出版集团,其中有4家出版集团资产超百亿元,改变了市场主体缺位的状况。在重点打造的三大国家级出版集团中,中国出版集团已经在几年前组建,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前不久刚刚挂牌,中国科技出版集团现正加紧筹备,预计将在2011年上半年成立。中国出版业“航空母舰”已初具规模。四是报刊改革继续深化,按时政类和非时政类进行分类改革。目前,已经组建49家报业集团,非时政类的报刊已有1200多家完成转制,下一步还要继续推进。
五年里,改革激发了活力,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的大发展。仅2009年,我国生产图书30万种、70亿册,出版发行报纸439亿份,出版期刊31亿册,电子书76万本,网络游戏、文学出版物700多万种,一批精品力作面世。据初步统计,今年报纸发行量将突破500亿份,稳居世界首位。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世界日报百强中,中国占了25席。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与总量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总量居世界第二,印刷复制业居世界第三,网络学术出版居世界第二,新闻出版业的总产出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新闻出版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问:改革是发展的强劲动力,改革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了哪些具体变化?
答:最大变化还是思想观念的变化。新闻出版业在过去五年里摆脱了一些不合时宜甚至是障碍性的思想观念,走出了僵硬教条思维,摆脱了落后陈旧模式。以新闻报道为例,我们从“三贴近”入手,解决了新闻报道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更加准确、及时、公开、透明。现在,只要不违法国家法律,不同的学术争鸣、不同的思想观点,都可以在报刊和出版物上反映出来,这反映了国家的文明进步。
二是体制机制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性文化产品生产同市场、资本、消费者接轨,这是很了不起的。新闻出版业现有4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了5700亿元。要是没有市场机制,谁来给你投资?
三是发展格局发生了变化。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非公有资本和外资已经全面进入印刷和发行领域。真正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开放格局。
四是新闻出版业的传播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借助现代科技升级改造传播手段,借助新的传播渠道,各种传播载体共同发展,构建了一个节点多、覆盖面广的大平台,我国媒体传播能力在时效性、传播质量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提升。
五是我们的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几年我们的新闻信息的传播,在国际上占了相当的比重,比过去大大增强。记者遍布全球各地,图书期刊进入了193个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报纸发行到八九十个国家,每年的发行量也在上升。 问:“十一五”期间,农家书屋、全民阅读等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那么,未来五年,在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和开展全民阅读方面会做哪些努力呢?
答:农家书屋建设是“十一五”期间中央决定实施的重要工程,是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截至目前,中央财政投入了20多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0多亿元,建设了30多万家农家书屋。最近,中央财政又投入26亿元,地方配套投入相应资金,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将会实现对农村所有的行政村全覆盖。“十二五”期间,除了完成建设任务,我们还要把农家书屋管好、用好,创造图书更新机制,扩大阅读范围,把农家书屋变成图书等文化产品的代销点、代邮点。切实解决农村读书难、看报难等问题,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我国的全民阅读活动已经连续推行多年,这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提高公民素质主要依靠读书,像美国、以色列、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国民的基本阅读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国家领导人也都身体力行,以此倡导全社会的读书风尚。我们也要大力培养读书之风,让国民在阅读中汲取知识,提高修养,提升素质。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开展了读书节、读书日、读书周等活动。比如,深圳的读书月活动,已经成为市民的节日。下一步,国家还会进一步科学规划全民阅读活动,在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比如,我国正在考虑设立国家读书节。
问:我国如何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大力推进新闻出版“走出去”,让大量反映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优秀出版物更多地影响世界?
答:我们现在每年参加40多个国际书展,外国展商对中国新闻出版产品高度关注,中国出版物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版权贸易方面,五年间我们成功实现了大跨越。“九五”期间,版权贸易进出口比是10比1,“十一五”期间缩小到7.2比1,2009年进一步缩小到3.3比1,逆差明显缩小。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业要实现哪些目标?
答: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未来五年,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到“十二五”期末,人们将会惊喜地发现,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改革,发展,创新。
一是改革。报刊改革数量大,任务重;产业发展基础工程还需夯实;数字出版、数字传播所必需的一些国家级平台和版权保护技术手段需要继续加强。此外,我们虽然在新闻出版总量上居于世界的前列,但影响力仍然需要加强。
二是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在于发展,未来的五年,对我们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具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产业、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传播能力等都要达到发展目标要求。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创新,发展更需要创新,现在我们新闻出版国际影响力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创新不足。要把创新作为整个新闻出版业的主要问题来抓,从政策、机制、体制等各方面突出创新,全力以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大抓精品力作。
(责任编辑:刘士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