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深圳楼市调控步伐大致与全国同步,时至今日,价格并无明显松动,相反在部分区域还有反弹。面对这样的局面,继续挤压楼市泡沫,坚持调控不松动当是深圳楼市2011年的主旋律。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深圳今年的楼市调控如果再用以往的措施其实作用不大。笔者注意到,包括官员、地产商以及中介机构其实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供应不足导致楼价难以下跌,眼下之意只会继续上涨。更有人认为“商品房价格是市场的事情,政府不能干预”,这种观点在理论上似无破绽,不过,当房地产公司、消费者面对一个高度垄断的土地供应市场的时候,官员单纯强调“政府不能干预”,恐有推卸责任之嫌。
必须承认,市场上现有的货币流动量的确惊人,面对这样的货币流动量,目前的限购令确实只是权宜之计。如何化解楼市调控面临的压力?笔者结合深圳情况来看,最重要的大致有四点:降低投资者投资收益预期,甚至加大其持有房产成本的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挤压现有空置房流入市场;以完全透明的方式将保障房建设进度以及完成目标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改变现有收入分配格局。
降低投资者投资收益预期,最为关键和重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房子作为投资品价格只涨不跌,或者房价稍有下跌很快报复性反弹,这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造成的后果是,凡参与者皆赚钱,凡旁观者皆后悔跺脚的诡异局面,无形之中,巨大的泡沫和危机已经在酝酿。国家层面的楼市调控政策连连出台,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危险信号。加息以及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当然不是深圳这个层面可以考虑的问题,但是积极争取房产税在深圳的试点,试点方案比上海方案和重庆方案更为严苛(重庆方案主要针对高档住宅,上海方案只有非官方渠道流传的版本,以面积和价值为主要计征标准,从增量扩展至存量:若新增购房,对每户名下超出20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房产面积进行征收),其实是深圳应该可以努力争取的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面对市民对高房价的怨言,政府应在恰当时机有积极动作,显示调控决心。
空置房数据的真实呈现以及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的尽快拟定实施,也是楼市调控不可忽略的一环。一方面,有人总是高呼“市场供应不足”,另外一方面,民间流传的空置率数据和个人收集的“黑灯率”调查屡屡在网络上引起惊呼。深圳有关部门不妨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在媒体以及公众的监督之下,每季度公布空置率数据,还各方以真相,彻底扭转信息不对称的局面。那些从中介人士以及利益相关者处获得的空置率数据当然是偏低的,这里面的利益勾连一目了然,皆因“屁股决定脑袋”。
至于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的拟定实施,其实深圳市不同层级的官员在不同场合屡有提及。去年5月,市第五次党代会新闻发布会上,党代会新闻发言人、市委副秘书长郭永航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研究制定干部财产申报制度是这五年要做的一项工作”。五年之期似乎太长,即使如此,笔者也认为只要在2011年真正把这项工作启动起来,同样会增加市场的供应量,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保障房建设与分配是探索高房价解决之道必须言及的症结。技术细节已经有各类专家、评论人士说透,笔者不再赘言,只结合深圳实际情况谈一点:每年年初公布的保障房建设数量一定要是在当年可以完工的数量,而不是所谓当年开工建设的数量,年初公布5万套,年尾来抠字眼说“我们当时是讲开工建设5万套”,结果,一大批保障房在年尾才开工,这样的数字表态和忽悠没有任何意义。深圳市2010年度最后两个保障房项目于12月25日和31日开工建设,指望这批保障房来缓解蜗居窘境的市民还要等两三年。一方面,官员说“政府不能干预房价”,一方面保障房建设拖拖拉拉,房价当然只涨不跌。仅此而言,以完全透明的方式将保障房的建设进度以及完成目标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并且引进问责制也是当务之急。
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同样是缓解民间对高房价怨言的重要手段。就深圳而言,相当一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司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甚至存在“低工作量超高收入”的情况,这样的状况当然不是所谓“包容性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在保障房供应迟缓的情况下,普通市民的收入能有合理增长保持合理差距,房价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高涨至今时今日之令人瞠目的程度。让一个年收入5万元的白领和他年收入50万元外加灰色收入50万元的上司,去商品房市场比拼财力,结果可想而知。前者是刚需,需要基本的住房保障来维持生存和尊严,后者则只是将房子作为投资品把玩。从具体措施上来说,强化工会的力量,以不同方式支持科学合理的工资集体谈判机制,也是深圳市有关部门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
当然,如何利用“小产权房”缓解刚性需求也是楼市调控可以讨论的问题,不过,这一话题牵扯更为广泛和敏感的利益纠葛,短期内恐难以有较为明朗的结果,只能等待政策和市场走向再做判断。 (来源:南都)
(责任编辑:UN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