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救生舱内部有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生命维持系统。记者 翟小雪 摄 |
12人120小时体验矿用救生舱
厂家将研制36人座救生舱
经历了120个小时在救生舱里的生活,12人安然出舱,宣告着西安东风仪表厂研制的可移动矿用救生舱试验成功。这是西安生产的第一台可移动矿用救生舱,也是目前国内可救援人数最多、自动化程度最高、安全性最高的矿用救生舱。
试验者年龄最大63岁
这次参加试验的12个人均为西安东风仪表厂的中层以上干部,矿用救生舱项目组的负责人马建华也是其中之一。据他介绍,参加试验的人中,年龄最大的63岁。不仅如此,在这12人中,还有五六人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在进行试验前,还将舱内的温度升到了30℃。
“我们是按照高于国家要求和市场现状的标准来设计的。”马建华说,他自己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高血压,在舱内生活的120个小时内除了热,并无任何不适。”如果身体相对比较孱弱的人在舱内都能顺利生存,那么正常人就更没问题了。“在试验完成后,12人前往医院检查身体,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9瓶氧气罐试验完还剩5瓶
救生舱是一个密闭空间,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自然是氧气。救生舱采用氧气罐为舱内提供氧气,马建华说,这次试验提前预设了9瓶氧气罐,试验结束时仅用了4瓶。
舱内的供氧、空气调节、空气净化等系统均是自动控制。“因为这些系统需要的操作比较复杂,不是专业人员难以控制。”马建华说,空气里的含氧量是20%左右,供养系统可令舱内氧气含量维持在19.9%~21.5%之间,最大程度模拟空气环境。空气调节系统可调整舱内温度,控制在30℃以下;空气净化系统则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进行化学反应,令其转换成氧气和水。
发生透水也可进入救生舱
救生舱的外形及内部构造都有些像火车车厢,外形为长方形,高、宽均为2米,长6.7米。打开舱门后,有长度约1.5米的活动区,活动区里设防臭马桶。往里就是生存舱,12个座位面对面摆放,一面6个。最里面是设备区。“最少可以容12人生存,但舱内其他的剩余空间也可以容纳更多人。”马建华说。
救生舱的门上1.5米处有一直径约1米的圆形缺口,内外都可以打开,可容一个人出入。马建华说,这是为了避免矿里透水涌入救生舱,“如果矿里透水了,打开舱门可能会让水涌入救生舱,但只要水没有高过1.5米,人就可以通过这个缺口进去。”
将研制36人座救生舱
“从目前的试验结果来看,安全性和生存保障没有问题。下一步要改进的,就是在保障了生命之后,如何让舱内的人生活得更舒适一些。”马建华说,舱内的空调和抽湿系统需要再改进。“我们进去前两天半,舱内的温度都维持在19℃~22℃,环境很舒适。但之后温度就逐渐升高,到我们出来时到了34.2℃,而且舱内的湿度比较大,人在里面感到闷热。”
据介绍,根据矿下巷道的宽窄、高低不同,矿用救生舱的体积也不相同。马建华说,西安东风仪表厂将研制各种型号的矿用救生舱,最小的为4人座舱,最大的是36人座舱。
西安造矿用救生舱四宗
最
研制时间最短:项目组2010年3月成立,经过约3个月的前期调研,6月开始正式进行研发工作。从研制到试验结束,仅用了半年时间。而目前国内研制矿用救生舱的普遍时长为3~5年。
可救援人数最多:目前国内研制的矿用救生舱一般可提供的避难人数多为6~8人,西安东风仪表厂研制的可为最少12人提供避难场所。
自动化程度最高:救生舱内的供氧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和空气净化系统均为电脑自动控制。马建华说,国内大部分救生舱为手动控制,但是遇到矿难后人很难保持头脑清醒,而且大部分矿工并不能进行精确的操作,因此采用了自动控制。人进入舱里后这些系统就自动启动,维持舱内人的生命。
安全性最高:西安东风仪表厂研制的矿用救生舱可承受2兆帕的冲击,远远高于国家要求的0.3兆帕的水平。兆帕是压强单位,要产生1兆帕的压强,需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施加约10公斤压力。2兆帕约与水下200米的压强相当。
本组稿件由记者孙佳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