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调查称深圳人“赴港打酱油”其实是非主流(图)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晚报
2011年01月09日10:44
“赴港购物”只是深圳市民消费的一种辅助形式。深圳晚报记者 陈远忠 摄
“赴港购物”只是深圳市民消费的一种辅助形式。深圳晚报记者 陈远忠 摄

  深圳人“赴港打酱油”其实非主流

  仅一成被访深圳人会专门赴港购物,市民消费依然把“根”留在深圳

  ■深圳晚报记者卢舒倩 实习生钟懿

  物价高涨、深港物价倒挂致深圳人纷纷“赴港打酱油”......这是去年下半年起,网络上蹦出的热辣话题,“赴港打酱油”这一引人眼球的热词更是一时间备受热炒,引起全国关注。那么,深圳市民真的“倒戈”常赴香港购买日用品吗?

  昨天,深圳市零售行业协会与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赴港购物”消费现状调查报告》却显示,深圳依然是市民主要的消费场所,“赴港购物”只是深圳市民消费的一种辅助形式。从2010年以来,专门去香港/中英街购物占比为11.41%,主要是一些大学本科及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并且他们“赴港购物”的频率较低,每月至少1次的不到20%。

  而且深圳人“赴港购物”的主要商品集中为服装、皮具/箱包、数码产品和化妆品,深圳人专程跑到香港去购买超市用品的比例相对较低。也就是说,按照调查所指,深圳人赴港购物的真实情况,真的可以套用当下网络最流行的“我只是来打酱油的”,并非主流。

  数据显示

  仅一成深圳人会专门赴港购物

  据了解,为了解深圳居民赴港消费倾向,这份对专业调查时间为2010年11月份,共完成有效样本2029个。

  其中,在“专程购物比例”调查情况显示,2010年以来,深圳市民有专门去过香港/中英街购物占比为11.41%,其中,专门去过香港购物占10.0%,专门去过中英街的占2.21%。从有效百分比上看:去香港和中英街购物只是小部分人的小众行为,绝大多数的深圳市民仍在深圳消费。

  从购物频率方面看,从专门去香港或者中英街购物(即11.41%中,以下数据均为对此比例人员进行的分析)的人群上看,经常去香港/中英街购物的比例为19.36%(每月至少1次),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偶尔去香港/中英街购物的消费者则高达80.74%,从购买频率上看,即使有专门去香港/中英街购物的消费者其消费的主要场所仍是深圳地区,高频外出购物的比例相对较低。

  那么,经常“赴港购物”的消费者都是哪些人呢?调查从“赴港购物”和消费者的对应分析上看:赴港消费的主要是一些高知、高收入群体,并且:收入和学历越高,去香港/中英街的购物比例越高、频次也越高。

  赴港买超市用品还不到一成

  深圳人真的如此前所热炒的经常赴港打酱油吗?在“购买商品种类”调查类却显示了这样几组数据:赴港购买服装、皮具/箱包的比例最高,达到71.11%;数码产品和化妆品比例超过40%,药品占比36.44%、珠宝首饰占比20.89%;超市商品消费比例为9.33%,其余商品比例低。

  从不同性别上看:女士买的商品种类要多于男士,且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是服装、皮具/箱包、数码产品、化妆品、药品和珠宝首饰;而男士买的商品略会发散一些,但仍以服装、皮具/箱包、数码产品、化妆品和药品为主,且购买数码产品的比例远远高于女士比例;另外男士在烟/酒/茶等商品购买比例也较高。

  从不同收入上看:收入越高去香港/中英街购物的商品品类越多,而且除了主要购买商品外,其他商品购买的比例略有差异。其中,6000元及以下收入的群体购买商品主要是大家都买的商品;个人月收入为6001~10000元的群体除主要商品外,烟/酒/茶也是他们主要购买的商品;个人月收入10000元以上购买的商品种类较多,除服装、皮具/箱包、数码产品、化妆品、珠宝首饰外,奢侈品也是他们主要购买的商品。

  市民说法

  换城消费并非常态

  “我去香港购物时也会顺便捎带些洗发水、酱油、盐、纸巾之类的,但是不可能专门为了买这些超市日用品就特别跑去香港,来回路费那么贵根本省不了钱”市民王晓晴告诉记者,虽然感觉去年物价涨了不少,但也不会专门跑去香港“打酱油”,“都是去买衣服、化妆品时才顺手采购一两件日用品”。

  白领罗小姐也喜欢隔三岔五到香港“扫货”,不过她的采购目标都是名牌。“香港的名牌包包确实便宜,还有化妆品和电子产品不仅种类丰富,价格也实惠。”不过,她也感慨近年来香港名牌打折力度越来越小。

  尽管有了香港“自由行”,但在“打工族”占绝对比例的深圳,像罗小姐这样时常赴港采买的普通市民并不多。市民徐先生就给记者算了笔账,从深圳福田口岸过关坐到香港旺角来回要60港元,在香港尖沙咀的茶餐厅一碗公仔面就要四五十港元,“去一次路费、吃饭都上百,还加上出入过关排队的时间,打不起香港的酱油”。

  市场调查

  价格倒挂仅限于少数商品

  “苹果、食用盐、酱油、泰国米、卫生纸、奶粉、洗发水、蚝油和鸡蛋,深圳都比香港贵!”在网上,有网友列举深港两地物价对比,大呼深港物价倒挂严重!

  那么,真的如此吗?家住福田口岸附近的香港市民李小姐最有发言权,她说香港本地的蔬菜、肉禽很少,大部分都是内地运过去的,价格自然比深圳贵出不少,小白菜、菜心要卖到10港元/500克,价格大约是深圳的1.5倍到2倍,猪肉价格也要比深圳贵5~6元/500克。“大部分蔬菜、肉类还是香港贵得多,特别是牛肉,香港超市好多牛肉都是国外进口的,哪怕是减价销售的冷冻牛肉,也比深圳的贵差不多20%,更贵的那就要高好几倍了。”、“香港市场上不少商品、特别是内地进口的副食品也纷纷涨价,猪肉比去年年初至少涨了三成,姜、蒜也都翻了番”。特别是类似按摩、餐饮之类的服务消费价格更是比深圳贵几倍。

  记者走访我市几大超市和农批市场,深圳商家的口径也都一致:大多数商品的标价低于香港市价。“香港的某些商品价格的确比深圳低,是一直就有的事情,比如像国际名牌,因为香港的低关税政策”“最近内地肉菜蛋奶等食品的确先后涨价,而香港日用品和食品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进口渠道广泛,不只来自内地,可能感觉不到明显的价格上涨。”李小姐这样解释,不过她认为,香港属高成本生活区,平均物价肯定比深圳高。

  深圳人为什么选择赴港购物?

  不过,李小姐也坦言,时不时有亲戚朋友托她从香港带回些奶粉、药品、燕窝之类的商品。为什么深圳人会选择到香港去购物?

  调查显示,“赴港购物”的原因与其购买的商品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购买奢侈品主要是因为香港/中英街的国际知名品牌多、同等商品价格比深圳便宜、产品款式选择多和对商品的信任度;购买服装、皮具/箱包的主要原因是同等商品价格比深圳便宜和产品款式选择多;他们去香港/中英街购买奶粉/儿童用品的主要原因是同等商品价格比深圳便宜、产品款式选择多和信任原厂产地出品。

  政府回应

  赴港购物不影响深圳商业

  对于“深圳人赴港打酱油”的话题,也一度引起坊间探讨是否会对深圳的商业构成一定的冲击?

  就在日前,深圳发布2010年前三季度零售商业景气指数显示,同比上升了14.21%,整体处于金融危机以来的恢复上涨期,处于景气区间。去年深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将超过3000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

  深圳市科工贸信息委的有关人员也就上述话题曾回应,虽然深圳市民赴港购物的行为越来越频繁,但是总体而言,去香港扣除交通费用、时间成本,仍然不如在深圳购物方便,而且可以看得出来,赴港购物主要集中在几类商品,如奶粉、奢侈品、生活用品如酱油等,因此就目前来看,对深圳的商业不会构成什么影响。而且这种换城购物的行为属于市民的自发行为,也是市场经济的表现,政府不会出台措施干预,目前也未就这种现象进行研究讨论。

  昨天出炉的相关调查也建议,深圳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到深圳消费,除了政府在消费大环境方面(税收、交通、城市管理、高端消费项目引进的优惠政策等)需要改进外,商家则应当在品牌引进、商品质量、种类、新颖性、信价比、品类管理等方面下足工夫。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