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苏州木渎发现春秋时期具有都邑性质的最大城址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11日21:08
  中新网苏州1月11日电 (黄梅)今天,记者从苏州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知,继上半年发现苏州木渎春秋城址南北城墙之后,下半年东西城墙也初步确定,从目前已知的南、北、东、西城墙遗迹来看,这是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具有都邑性质的最大城址。考古专家表示,从目前考证的情况来看,不排除其即伍子胥所建阖闾大城的可能性。

  作为吴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吴国的都城和王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无锡大动干戈地要“保护”阖闾城遗址,常州也在摩拳擦掌:因为新发现的阖闾城据说大部分在常州地界。无锡只是有“一部分”。

  而根据《左传》、《国语》、《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文献记载,吴国晚期都城在今苏州。

  多年来,苏州市区考古虽有春秋时期零星遗迹、遗物发现,但作为春秋都城的考古依据不够确凿。

  今天公布的这一阶段性考古成果对苏州考古学与吴文化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价值。考古专家表示木渎春秋城址规模大,保存完好,特别是城墙、河道、水城门、作坊、墓葬等遗存的发现,是吴文化考古的重要突破,为吴都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线索。

  据了解,2009年秋季以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苏州西部山区及周边地区的先秦时期遗存进行了综合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这是首次对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大型遗址进行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

  考古工作区域位于苏州市西南部,太湖东北侧,由灵岩山、天平山、天池山、五峰山等一圈山脉和由这些山脉所围成的山间盆地构成,包括苏州市吴中区的木渎镇、胥口镇和穹隆山风景区三个乡镇的部分地区。

  通过一年半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联合考古队相继发现了与超大型城址有关的古城墙、护城河、水城门以及一处大型遗存,一座面积大、遗存丰富、等级高的大城渐渐浮现。

  2010年上半年在这块盆地的北端木渎镇五峰村、南端胥口镇新峰村发现了春秋城墙遗迹,南北两道城墙相距为6728米。下半年,在盆地东南角木渎刘庄以及向北的木东公路一带,发现了南北走向的土岗,该土岗在刘庄与新峰村城墙相连,推测为东城墙遗迹。在盆地西部穹隆山景区堰头村、仰家村东侧发掘了一个宽约20米,高1.5米的土墩,其南北两侧有多处断续分布的土墩,应为西城墙遗迹。东西两道城墙相距为6820米。

  苏州古城联合考古队领队徐良高告诉记者,从目前已知的南、北、东、西城墙遗迹来看,该城址依山临湖而建,呈不规则状,似扇形。经测算,总面积达24.79平方公里,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春秋时期具有都邑性质的最大城址。

  2010年上半年在这个区域内共发现并登录土墩遗存235处,考古队确定了马巷上石器作坊遗址等5处古代遗址,发现大量陶片、石器半成品、石器等。但是一直未见与之相应的中心性遗址。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徐良高透露,本次考古发现显示当时存在大型中心性遗址。以该中心性城址为核心,各种等级的遗址、墓葬等,构成了较完整的聚落群。这一聚落群对理解苏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各种遗存现象和重构当时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基点。

  此外,在2010年下半年的考古过程中,首次发现了带“石郭”的春秋贵族墓葬。徐良高表示,吴国王陵与吴国都城关系密切,是吴文化研究和吴国都城遗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墓葬的发现意义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1月11日北京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上,苏州木渎春秋城址考古项目成功入选“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下一阶段,联合考古队将继续围绕城址的范围、结构与布局,周边同时期遗址以及王陵等各等级墓葬进行调查、发掘与研究。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表示,本次发现是东周考古的重大突破。苏州木渎春秋城址项目涉及到了吴文化五大课题中的都邑、王陵、石室土墩的性质、青铜冶炼技术,这在吴文化考古上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他强调,在取得考古成果的同时,要研究制定木渎春秋城址的保护利用规划,这是吴文化考古中不容忽视的大事。
(责任编辑:周径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