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走访新年民生愿景:就业公平重视教育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年01月11日23:22
  编者按:2011年来临,“十二五”徐徐打开首页。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一表述普遍被视为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来五年施政方针的郑重承诺。那么,人民群众对未来五年的“更好生活”究竟抱有哪些期待?

  显然,人们在生存条件继续改善的基础上,将奋力追求个人发展方面更多的空间和可能,这意味着人们不仅仅需要挣更多的钱,还需要为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争取“向上流动”的可能。岁末年初,半月谈记者奔赴辽宁、山西、广西、上海等省区市,广泛走访各界基层群众,了解他们对于未来五年个人发展的全新谋划和憧憬,力图勾勒出“十二五”民生发展愿景的轮廓。希望这些来自基层的民生愿望,能够为“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提供切实有益的参考。

  新年新愿景:就业无需“拼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和每个人实现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紧密相连。无疑,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就业永远是政府谋划民生的头等大事,严峻的就业形势几乎已成社会生活的常态。但是,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相比,当前更值得关注的是就业公平问题,它已经成为横亘在基层群众个人发展之路上的一大绊脚石。

  

  在就业中,不仅存在性别、学历等歧视问题,所谓的“背景”“关系”等是更大的不公,其结果是制造阶层摩擦、影响社会和谐。未来五年,人们期盼政府在着力扩大就业的同时,也能够在落实就业公平方面有新的突破。

  大学生就业得拼“关系”“背景”?

  毕业于名校的小葛现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重要部门工作,刚入职不久的她谈起自己的应聘过程颇为感慨。她所应聘的岗位招聘4人,她笔试成绩是第3名,面试完综合成绩排到第5名,进入到最后一关实习环节。排在她前面的3人因为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放弃了实习。小葛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有十足的把握获得此次就业机会。

  然而,实习完过了春节却得到消息,自己被刷了下来。小葛找内部人士打听了一下,原来是排在她后面的几名应聘者在春节期间托关系“打点”了相关领导。内部人士告诉她赶紧找关系、送点礼,还有机会补救。小葛托了几层关系后终于把工作搞定,该部门专门为她增加了名额。“入选者都是名校毕业的,能力相差不大,要谁也是要,所以最后还是得拼关系。”

  而李莎(化名)则是“背景”的受益者。虽然毕业于北京一所名校,但由于专业冷门、就业面极窄、自己的成绩也不拔尖,她想要凭个人能力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获得一份好工作并非易事。所幸的是,李莎的舅舅是北京市某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就在李莎要找工作那年,该部门只设置一个招聘岗位,岗位要求则完全是根据李莎的情况定制的。

  李莎毫无意外地成了该工作岗位的最佳人选,成为北京市的一名公务员。不知从何时开始,“就业需要关系”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家住上海松江郊区,农民出身的高凤英也深知这一点。

  高凤英的丈夫10年前因拖拉机失事离开了她。现年45岁的高凤英已经独立将两个孩子拉扯大。她眼下最大的愿望不是两个孩子能出人头地,而是能自食其力。“但是孩子找工作还是太麻烦”。

  女儿从卫校毕业那年,高凤英几经辗转才托熟人把女儿送进了一家医院工作。“幸好女儿学的化验专业还比较吃香。”高凤英回忆时仍感觉惊险万分。儿子即将面临高中毕业,她不知道儿子大学毕业后是不是还需要自己像从前一样到处托人。

  农民“向上流动”要靠当村官?

  “"背景""关系"愈演愈烈导致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愈加困难。”山西省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告诉半月谈记者,多数农民并不甘愿在底层,渴望“向上流动”。

  他们通常会选择四种渠道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想到的是靠自己的头脑进行合法经营、创新经营而致富;第二种是通过教育,“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感觉到要通过这种途径改变命运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第三种是基层选举,“现在村民对基层选举越来越重视,认为这是当前改变自己命运最有效的一种方式”。第四种是参军当兵,“但从目前的征兵情况来看,人员严重不足,需要大力动员适龄青年当兵”。

  多名乡村基层干部均表示,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以往农民惯于走的几条路已经比较堵塞了,农民在农村发展致富的途径越来越少,选择越来越单一了。目前出现的“当兵冷”则是与就业困难有关。“以前当兵回来还能安排个工作,现在即便是城镇兵回来就业也很困难。

  其他三条路径的"冷"衬托出农村选举的"热",当村干部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以获得其他方面一些利益。”而许多情况下,在熟人社会的农村,农民想通过选举当选村干部,在村里没有相当的“人脉”和“背景”也是不行的。

  山西一名年年都参与当地公务员招考的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在公务员、大学生村干部的招考中,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需要靠关系进去,一些劣势部门招聘竞争不太激烈,招考过程还是比较公平的,但一些强势部门就完全需要靠关系,“笔试后就是面试,所谓面试就是凭"面子"来的”。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副书记员国杰说,一旦“凭关系上岗”风气形成,无形之中将迫使无权无势者放弃这些工作机会。他们已经没有信心去竞争,认为报考是徒增就业成本、浪费时间。

  落实就业公平亟待根治招聘腐败

  不公平的就业竞争不仅阻碍了人们的正常发展,久而久之对社会风气也形成了毒害。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些基层群众对于就业过程中存在贪污腐败的现象竟然持宽容态度,认为如果能真正办了事情、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需要花一些钱也是好的。

  有专家表示,社会中不同层次人员的流动,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特别是从收入、地位等较低层面向较高层面的流动,流动越活跃、渠道越畅通,社会通常越有活力。那么,如何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

  员国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选拔干部,都应增加面试环节的透明度,通过适当的渠道比如网站展示应聘者整个面试环节的表现。这一方面能体现出公平竞争,让所有参与者对结果心服口服,另一方面也给落榜者下一步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参考。必要时,应该公开进行面试。

  针对“十二五”期间落实就业公平的改革举措,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国家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方面,应破除种种不合理的障碍以及歧视性的政策措施,尤其要打破那些垄断行业、权力部门的就业壁垒,防止近亲繁殖,尽可能实现就业公平。国家应当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约束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加强监督并纠正各种歧视性招聘行为。(《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1期,记者 潘旭 南婷 王军伟 王莹)

  新年新愿景:教育为“向上流动”搭台阶

  教育,历来被视为个人发展的“第一通道”,在打破身份藩篱、创造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机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五年,基层群众对通过教育实现个人发展抱有哪些希冀?

  残疾人大学生:希望通过教育实现个人价值

  柴金刚,辽宁沈阳人,40岁出头。他3岁患有小儿麻痹,胯骨以下全部瘫痪,没上过几天学,却自学了书法、乐器、维修电器、影像编辑,目前从事房产中介和儿童乐器教学等,“收入也就仅仅够一家三口"吃饭钱"”。未来五年,他希望能凭自己的能力让家庭脱困,同时去帮助更多人。

  

  资料图片:湖南举行面向残疾大学生的招聘会,这位家长推着孩子来到招聘现场,他们的眼中流露出对未来的希望。

  2009年秋天,知道沈阳电大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消息,柴金刚立刻报了名,“对于我们身体有缺陷的人,学习的机会特别宝贵”。虽然学校离家较远,但只要有课,他风雨无阻从未迟到,每次上课他还要开着残疾人代步车去接另一些家远的同学,为了车里能多坐几个人,他总会把轮椅放在家里,自己都是拄着拐杖费力地走来走去。

  2009年,知道残疾人可以考驾照的消息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用双腿走路的柴金刚特别激动。“对我来说,要保持和正常人一样的速度,车就是我的腿。有生之年我也能开车了,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啊!”2010年7月,他报名参加了残疾人驾校,目前机考、路考已基本结束,春节前就能拥有自己的驾照了。柴金刚说,有驾照后,自己想贷款买一辆5万元左右的汽车,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政策,自己能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样收入可以高一些。

  他说,沈阳市现有残疾人38.4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靠政府低保过活,既实现不了个人价值,生活也很困难。希望政府能像招收残疾人大学生一样,给残疾人群体更多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残疾人也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进城农民工: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繁华大上海的一隅,来自安徽的农民工张圣朝一家“疯狂地”工作着。除了他打两份工外,妻子也是早出晚归,早8点至晚10点的家政工作每月收入2500多元。虽然家庭的月收入可达5500多元,但他们仍然省吃俭用,租住在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阁楼。由于在外打工医疗全部自费,除了每个月700元的房租外,他们必须预留一笔医疗费用。

  但夫妻俩压力最大的还是女儿张秀荣的读书问题。2010年秋季开学时,上海已经实现100%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目前,张秀荣在上海普陀区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就读,学费、书费全免,为家里节省不少开支。但孩子转眼初一,读高中、考大学成为夫妻俩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由于上海的高中还未对外来子女开放,读大学的唯一出路就是回老家念高中。但女儿平时放松的学习状态让张圣朝觉得,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质量和本地学生相比毕竟有限。张圣朝瞄准了安徽合肥的一所寄宿制高中,经他打听,学校可接收上海毕业的学生,教育质量不错,管理到位,且最重要的是夫妻俩可安心在上海继续打工。唯一担忧的就是学费,吃住学每学期需在女儿身上花1万元左右,一年就是2万。

  当半月谈记者问他是否希望女儿初中毕业时上海放开外来子女高中教育,他谨慎地说,上海为农民工子女做了很多,如果全放开的话可能会很无序。

  农村家庭:尽快告别“读书无用论”

  广西凭祥市礼茶村那岭屯位于中越边境,对面几公里处即是越南谅山省,由于地处山区,人多地少是这个村子的典型特征。那岭屯有200多人,考上大学的人很少,年轻人基本上都是读完初中后出去打工。

  村民李丽梅现在最愁心的事情就是上初一的儿子感觉读书无用,对学习不感兴趣。每次她督促儿子去学习,儿子总是说:“读书有什么用?你没看电视说,现在大学生都难找工作,就是考上大学了,还不是出去打工?”

  上述值得警惕的“读书无用论”现象在各地都比较普遍。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优势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农村教育越来越萎缩。在山西,记者发现,许多农村学校都被教育部门撤并,农民子弟进城读书成为主流,教育成本骤然加大。加上当前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许多农村家庭对上大学这条“向上流动”的路望而却步。

  职教生:“向上流动”的另一种可能

  但是,上大学不受青睐,并不意味着农村孩子不需要教育。山西运城市新绛县支社村村民王江泽是众多放弃上大学这条“向上流动”的路的年轻人之一。在家人的鼓励下,他到北京一家职业技术学校学电脑,经过一年多的专业技能培训,现在北京一家商务公司工作,月薪三四千元,已经跻身城市“小白领”的行列。

  在民办高职院校山西八维研修学院,该学院相关招生负责人说,相比城里孩子,农村孩子的教育较为落后,能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非常少,而上三本院校不但学费高,就业还十分困难。相较之下,农村孩子更愿意选择学一门“时间短、见效快”的技术,职业技术教育近两年的升温、高考人数的明显减少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未来五年,职业教育在帮助农村孩子“向上流动”方面仍大有作为。

  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和每个人实现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紧密相连。无疑,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就业永远是政府谋划民生的头等大事,严峻的就业形势几乎已成社会生活的常态。但是,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相比,当前更值得关注的是就业公平问题,它已经成为横亘在基层群众个人发展之路上的一大绊脚石。

  在就业中,不仅存在性别、学历等歧视问题,所谓的“背景”“关系”等是更大的不公,其结果是制造阶层摩擦、影响社会和谐。未来五年,人们期盼政府在着力扩大就业的同时,也能够在落实就业公平方面有新的突破。(《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1期,记者 潘旭 南婷 王军伟 王莹)

  新年新愿景:改革助推利益格局调整

  五年的时间,对于个人发展而言不长也不短,它可以骤然改变人们的命运(比如教育、就业),也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比如稳定物价、经济扶持)。对于生活已经上了轨道的人们而言,改善发展条件,或许比提供发展机会来得更为现实。无论如何,在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利益格局亟待调整的今天,这一切都要通过改革来实现。

  


  稳物价:低收入者的朴素愿望

  广西凭祥市夏石镇农民苏端荣是一个老蔗农,他告诉记者,种植甘蔗十几年了,2010年是收入最好的一年。“我今年承包田地,一共种植了190亩甘蔗,由于糖价比较高,政府也将甘蔗的收购价由260元∕吨提高到350元∕吨,我今年一共收入了10余万元。”

  但是,2010年以来农资的价格和劳动力的报酬都在上升,苏端荣挣的钱被这部分成本占去了不少。“现在一包50公斤的尿素要150元,50公斤的复合肥要50元。劳动力的价格也升高了不少,雇一名工人干一天活要50元,过去只要30元。”

  苏端荣说,虽然2010年糖价比较高,赚了不少钱,但是他还是希望糖价能够保持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过去几年糖价跌得厉害,我几乎不想种了,这两年糖价又上去了。糖价总是一高一低,对农民不是好事情。”此外,苏端荣说,他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农民补贴的力度,现在国家的各种补贴几乎都被农资价格上涨抵消了。

  与农民尚有自给自足的可能相比,生活必须以消费为主的城市低收入群体对物价更为敏感。小李和小周是一对来自陕西汉中的农民工夫妇,他们半年前来到山西太原经营一家凉面皮小店。谈起未来五年的愿望,他们说最迫切的就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尽快把留守老家的孩子接过来就地入学。

  但当前物价上涨过快,已经明显影响了他们实现愿望的进程,希望国家能出台一些稳定物价的措施。“现在粮油菜价涨得太猛,我们的面皮却不敢涨价,只要涨一点来的人就少很多。”丈夫小李说,“要是生意好,过年就能回家。生意不好,就回不去了。”

  盼帮扶:创业青年的未来梦想

  初见美容按摩师夏雪(化名),精致干净的妆容,脸上带着服务业招牌式微笑,记者很难想象她是一名“85后”大学本科毕业生。她1985年出生在辽宁省抚顺市一个小县城,父母做小生意,家境不算困难,2003年考入沈阳一所大学的旅游专业。

  大学毕业后,夏雪应聘到沈阳一家民营企业做销售工作,一年多后公司却因意外而倒闭。一天,夏雪在租房小区门口看到附近一家美容会所的招聘启事,就去求职成了一名美容师。“一是缓解经济困难,二是这份工作离家近,环境干净,接触的也都是女顾客,没什么不好。”

  尽管家人极力反对,工作也十分辛苦,但一年多来,夏雪却喜欢上了这份“伺候人”、却能为别人带来美丽与健康的工作,更让她高兴的是,自己的工作也渐渐获得了父母的认同,父母搬来沈阳和她一起租房住,用行动支持她的工作。

  谈到未来五年的愿景,夏雪说,争取能在两年内,在沈阳买一处房子给父母安享晚年,但现在沈阳房价平均也要五六千元一平方米,太贵了,看来自己要更加努力工作赚钱才行!

  夏雪说,尽管现在收入还不错,自己肯定不会满足于一辈子当个美容按摩师,“我现在对这一行的产品配送、人员管理、行销模式都有了一定了解,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在五年内创办自己的美容院,最起码也能做到一些美容院分店的店长、经理级,我相信在这个行业也一定会有自己事业的春天”。

  对于创业,她表示,自己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启动资金不足,现有银行系统的一些贷款手续繁杂,还必须有抵押物,希望政府能更多考虑目前青年创业的实际情况,出台帮扶力度更强的政策。

  在上海,两年前拿到MBA学位的孙健正琢磨着开网站创业,他的想法是经营一个大型运动社交网络“动族网”。根据孙健估算,“动族网”2年的运作需要90万元左右人民币,因此,他计划着申请“天使基金”,寻求政府支持。

  孙健告诉记者,政府刚开始扶持创业时,基金审批较易,但随着“胎死腹中”项目的增多,基金审批已经难上加难。

  除了要自己拿出一笔可观的金额外,还得用“盈利模式”来说服众人。于是孙健奔波四处,从亲朋好友处筹得30万启动资金,“但如果没有前几年砸钱来吸引用户,盈利几乎是空谈”。因此孙健希望,政府的创业基金审批评估能够根据IT行业特点做一些调整,帮扶力度更大一些。

  “更好生活”需要更有力改革

  走遍了南北西东,写不尽民生愿景。不管是希望自己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找到一个好工作,多挣一点钱,还是希望物价再低一点,房子再便宜一点,帮扶政策再多一点……人们对未来五年的“更好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大力推动相关改革,呵护这样的希望,让“十二五”成为“希望的五年”而非“失去的五年”,则是政府的责任。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十二五”期间政府推动的改革,首要的一点就是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改变存在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改革户籍制度,减少户籍对劳动力的束缚以及对人口流动的负面作用。第二是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服务的均等化。

  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及措施应当首先考虑弱势群体,而不是最后才照顾到这部分人群。城乡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应当尽可能一致,别让农村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一大截。第三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让财富更多地向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倾斜,同时打击权力寻租和灰色收入。此外,干部任用制度也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

  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四大体制改革正在逐步实施,人们的希望正在成为政府的行动。比如中央已经多次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在破题;有关部门最近承诺,继公务员公开招考后,2012年,全国所有的事业单位也将做到公开招考……未来五年,人们将有望拥有一个更为宽松、适宜的发展环境。(《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1期,记者 潘旭 南婷 王军伟 王莹)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