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广西溶洞现清代“水楼” 世外隐居为避难(组图)

来源:广西新闻网
2011年01月12日09:09
中天桥洞口险峻的台阶。据考证,在后人修建台阶之前,进出洞口都需要攀爬。
中天桥洞口险峻的台阶。据考证,在后人修建台阶之前,进出洞口都需要攀爬。

  

随处可见先人遗留下的建筑构件。
随处可见先人遗留下的建筑构件。

  岩洞“水楼”固若金汤

  如今,在面积最大的中天桥岩洞,洞口开阔,走下落差约10米的台阶,便可以看到一个后人复原的洞门。门口很小仅容一人猫身进出。进入后,便是一个面积约50平方米的石室,再穿过一道小门,一个顶高约20米,面积达上千平方米的巨大岩洞展现在面前,出口外便是百丈悬崖,险不可攀。地上的瓦砾中,不乏一些产于咸丰、同治年间的瓷片。几个石堆还能依稀分辨出灶台的模样。一些看起来年代并不久远的木炭和岩壁上的涂鸦告诉我们,这里如今偶尔有牧羊人或是野营者来临。

  据中天桥石刻记载,当时,居民们根据岩洞特点,修建了一座“水楼”。“水楼”上的人,可以依托石洞看到洞口的动静,同时,用猎枪等武器进行自卫。一旦入侵者强行冲入洞口,开枪开炮之后,敌人一旦失足摔下,非死即伤。即使冲进了洞口,窄门处进出不便,成为了先民第二处伏击阵地。即使冲破第二处窄门,第三处窄门也同样可以继续伏击。

  伊凯说,虽然这种民间防御工事看似简陋,但是非常有效,略懂兵法的入侵者看到这样的险峻之地,也不会轻易来犯。而这些防御工事从咸丰同治年间开始,一直到解放前依然有人使用,尚没有被攻破的记载。

  先民在“空中楼阁”里飞檐走壁

  可能是因为没有什么石刻记载。“戴家岩”留给我们的资料并不多。

  记者看到,“戴家岩”其实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岩洞。而是把山体掏空形成的一座宽20多米、高30米的巨大岩洞,当地人称山洞里面为“里岩”。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山体不少石块堆砌的矮墙,高处离地足有20多米。

  通过整理相关老人流传下来的回忆,伊凯给我们构架出一幅当年的壮观景象。

  这些矮墙一方面是居民防御的掩体,一方面也是居家遮风挡雨的屏障。每一处矮墙处,都是一个家。虽然戴家屯的先人没有留下精美的文章传世,但精湛的工程技术足以让后人惊叹。

  在这处巨大的岩洞里,戴家村人用木头连接起岩壁四周突出的石块,修建出一座数层的“空中楼阁”。平日里,先民用绳梯、悬索上下,而住在“空中楼阁”的人家,则用人力绞索的“电梯”出入。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离地较近的“住宅”周围,凿出的浅坑,这都是先民出入用的“楼梯”。

  就这样,山体在人力的雕琢下,变成了一座大厦。据估算,“里岩”内的居民最多可能达到500人之多。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山体内,戴氏先祖们是如何苦中作乐,在这座大厦内“飞檐走壁”。

  书院虽逝书香犹存

  遗憾的是,在60年代修建石门水库时,“下天桥”因为人力改变,已无法攀登进入了。

  远远看着这个小小的洞口,谁也想不到,它还有一个儒雅的名字——南峰书院。据伊凯介绍,这处石氏先人避难所因石小峰而有了灵魂。根据县志记载,石小峰原本是当年石家村(现石家屯)的教书先生。由于他有文化,有想法,成为上、中、下天桥的难民首领,那些石刻大多出自他的手笔。后来,有乡贤看中他的才华,推荐他做官。可是,看透了时局黑暗的石小峰毅然拒绝,继续在家乡教书育人。

  由于下天桥的洞口相对隐蔽,避难所里的先民们敬仰石小峰的才华,纷纷将孩子送到他这里读书学习。于是,他干脆就在面积较小的下天桥里开办了南峰书院。进过里面的老人说,洞里面积较大,在修水库前,出入还算方便。

  150年之后的今天,曾经在里面读书的孩童应该早已作古,但至今石家屯依然人才辈出。据介绍,屯里的人大多有一手好书法,附近村屯逢年过节纷纷前来请他们写对联。

  作者:刘凯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news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