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贵州省清镇市远洋中学教师徐某联系村主任王某,为河南籍学生郭某办理了移民高考,并索要了5万元。清镇市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了此案并当庭宣判,9名被告人中有7名被判刑(1月15日《贵州都市报》)。
家长心存侥幸,考生急功近利,有人唯利是图,是高考移民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虽然9名被告人中有7人被判刑,但是高考移民未必会就此绝迹。因为严惩高考移民只是治标之举,而不公平的招生体制才是“高考移民”问题的根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生源数量与当地高等教育资源不对称的情况客观存在。这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做好宏观调控,公平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但事实上,现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公平。由于招生体制画地为牢,许多全国综合性大学越来越地方化,在办学所在地的招生比例高居不下。据报道,清华大学投放于北京市的招生名额超过江苏等4个省的总和。
不少有识之士都在为此进言献策,希望改革高考招生指标分配制度。“两会”上,洪可柱代表疾呼实行名校招生名额分配听证制度。中国政法大学更是先行一步,建立了按各省市的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热气并没有撼动招生地域差异的坚冰,目前还没有第二所名校跟进,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以地域为界限的差别化招生制度越来越成了社会公平的绊脚石,它继续“合理存在”下去真有些不合时宜,国家对高考政策作出必要调整,招生指标实现合理分配,破除地域壁垒,才是消除高考移民怪现象的根本之道。
湖北胡艺读者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