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深圳的流行词:“一体化”。
7月1日,国家批准深圳经济特区扩大至深圳全市,被分割为“关内”、“关外”30年的深圳终于融为一体;紧接着,国家批准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规划,深港“一体化”向前跨了一大步。
年末,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深圳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上提出,“必须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圳随之作出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并举行社会建设大会、提出了建立社会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
2011年开年,“社会建设”就成为深圳新的流行词。
近日,深圳正在举行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也是“社会建设”。同时,深圳进行公示、交由市民讨论的每项“十二五”规划中,“一体化”和“社会建设”都成为特点、重点、亮点。
无论是官方、还是媒体,解读这两个流行词的主视角都是“民生”。
在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深圳在国内率先提出,在“十二五”末初步建成“民生幸福城市”。这意味着,深圳的发展思路已出现“拐点”。
深圳已不再满足只当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更立志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深圳也不再满足“一部份人先富起来”、更要追求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正是从这个“拐点”,深圳开始了“十二五”的起步。
拉长民生“短板”是最大的民意 自从深圳成为特区,整整30年,作为“广东第一强镇”、特区“咽喉”和最大的“菜摊子”,布吉的知名度在国内并不逊于罗湖。
但一道管理线,却让彼此紧连的布吉和罗湖有着巨大反差。无论城市的公共设施、市民的居住环境、政府的服务能力,“关外”的布吉都大大逊于“关内”的罗湖,网民对布吉的叫苦邮件塞满了市委书记王荣的信箱。
在深圳,不仅只是布吉表现出这种反差。
三甲和市级医院全在“关内”;“断头路”全在“关外”;公交覆盖率“关内”高于“关外”、公交票价却“关外”高于“关内”……
反差不只是表现在“关内”与“关外”。
深圳GDP在全国排名第四、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率先突破1万美元,2010年的GDP总值预计将达9350亿元。
但是,1400万人口的深圳,眼下只有4所三甲医院,而广州共有三甲医院35所;深圳每万人平均拥有病床数17.6张,而广州为60.1张;2010年,深圳有5.48万名考生参加中考,而公办普通高中学位只有2.64万个,可入读公办普通高中的考生不到一半。
一些民生领域中的“短板”,与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水平明显不“匹配”。拉长“短板”一直是深圳的最大民意,也是人大、政协会议多年的主要话题。
深圳意识到,必须拉长民生这块“短板”,让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齐步走”。
王荣说,这是老百姓的最大期盼、也是深圳特区的新使命、更是科学发展观对深圳新时期发展的本质要求。
特区“一体化”以民生“对接” 拉长民生这块“短板”,最突出的是缩短“关外”与“关内”的差距。
当成长中的深圳日益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烦恼,国家批准深圳“一体化”,无疑给了深圳起步“十二五”的最佳机遇。
人们欢呼“一体化”给了深圳持续发展的空间,“关外”的宝安、龙岗更是瞄准与“关内”的对接。但市委书记王荣提醒说,“一体化”的第一“对接点”是民生,“绝不能把发展变成简单的房地产发展”。
“十二五”民生为先,“一体化”民生为重。
年前,深圳公布了特区“一体化”建设的3年实施计划,累计投资2789亿元用于原“关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将在“十二五”建成的深圳10大“民生项目”,有7项放在了原“关外”。近期开工的龙华1.1万套保障性住房,是深圳迄今最大规模的“民生房”项目。
作为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的第一步,“十二五”期间,深圳将提供保障性住房24万套、新增普通公办高中学位2.5万个、每万人病床数提高到34张……
宝安、龙岗、光明、坪山等原“关外”地区的“十二五”也纷纷聚焦民生:宝安将续建新建一批学校、医院、公园,燃气管网和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分别增至80%和100%;龙岗将建设、教育、医疗、文体、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70个。
“十二五”前2年,原“关外”每万人圴病床数从18张增至25张、高速和快速路里程达到360公里、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由76%提高到90%、打通97条“断头路”……
深港“一体化”以民生“共识” 8月16日,国务院批准深圳10年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的目标;10天后,又批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
深港“一体化”,给了深圳起步“十二五”极大的助力。
30年前,深圳借力香港起步经济建设。年前,深圳在香港举行前海发展规划说明会,被认为是深圳借力香港、起步“快转”的“前奏”。
两地的官员、学者围绕“前海”畅想“一体化”,他们的共识是,让深港市民共享“一体化”带来的优质生活。
按近日公示的深圳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深圳将建成成罗湖、皇岗、前海3大跨界轨道网络。近日,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公路紧张施工;广深港高铁高速推进、即将启动皇岗跨境段的建设;连接深港两大机场、经前海的“深港西部快速轨道”已现蓝图……
与热火朝天的“前海”隔海相望,港府日前也就新界洪水桥可容纳16万人居住的“门廊市镇”规划进行公众咨询。
教育、医疗是深圳的“短板”,却是香港的“长项”。
近日,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规划在深、港同时接受公众咨询。规划建议,在河套地区引进香港高校、跨界建造以高等教育为主的人才培育与科技交流区。
看好深港“一体”,香港正起步“教育北上”。眼下,香港中文大学已与深圳合建深圳学院、香港大学拟在2013年建成深圳校区;深圳最现代化的滨海医院将由两地共同管理,并着手港人在深圳开办医院的尝试。
民生为先、民生为重赢得了民心 2010年岁末,政府投资7.8亿元、按三甲标准建设的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在布吉开诊,市民很是高兴:“以后不用跑罗湖了”;在新开通的M227路公交车上,乘客们称赞“关外”许多区段不再是“公交盲点”;在宝安新建的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家长们说,公立名校终于走进了“关外”。
2011年新年前后,深圳原“关外”将增设1331个公交站、新开通64条公交线、6条重点建设道路主体建成通车。
诱人的前景,让“前海”成为“黄金宝地”,但以“民生为重”的深圳,将这块“黄金宝地”规划为保障房重点地区,前海地铁枢纽站地面的1.1万套保障房已开工建设。
民生为先、民生为重赢得了民心。
把“民生”作为特区“一体化”的“对接口”,深圳市民普遍反映“关外”不再是“郊区”、“关外”居民也不再是“次等市民”;比亚迪公司新闻发言人王建均说,公交路线、三甲医院、优质学位等向“关外”倾斜“消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
以“民生”对接的深港“一体化”,让两地市民对“半小时生活圈”充满憧憬。
在深圳经商、就业的港人看好“对接”,上下班时间可大大缩短;深圳主妇和香港商家看好“对接”,现在的“旅游捎物”将变成“日常购物”,带给香港市场更多的“生意”、香港在深圳办学校、开医院,不仅补充了深圳的不足,又给香港带来了扩展机会。落马洲河套地区建成后,可给两地提供2.4万个高校学位和2.9万个就业岗位。
(责任编辑:侯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