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外交部官员解密新闻发布会幕后 需沉稳心理素质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1月27日17:01
2011年,中美关系良好开局。这或许预示着中国今年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的积极趋势。本报记者 张铎/摄

    中国外交正在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国内外公众。图为2010年,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举办“开放日”活动,工作人员为中学生介绍历史图片。本报记者 徐超/摄


2010年,中国驻欧盟使团举办“开放日”活动,中国外交官教授来宾太极拳。本报记者 武巍/摄

  专访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鲁世巍

  【访谈对象】鲁世巍,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外交部新闻司参赞。1989年进入外交部,曾在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司(现政策规划司)、中国驻泰国使馆、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工作,主要从事经济和外交战略问题研究。

  【先驱语录】

  ★对于损害我国核心利益的任何问题,我们都是“硬”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西方控制不了中国的发展势头,就企图以一些规则和标准影响中国的发展方向。

  ★2011年中国外交将更积极进取,更开放,更注重全方位外交与领域外交相互促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颖、郭一娜发自北京 2010年中国的外交大事多、难事多、亮点多。大国关系中,中美关系因对台军售、航母开进黄海、美国重返亚洲而紧张;周边关系中,钓鱼岛的一撞一抓打乱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步伐;半岛局势也因为“天安”号的沉没、延坪岛的枪声而骤然升级,六方会谈复会的曙光一闪而过。

  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恃强论”、“责任论”的声音在国际社会盘旋,西方舆论试图用一顶顶“帽子”压住中国外交乃至国家发展的势头。

  注定地,2010的太多关键词将被带入2011,继续影响着中国的外交之路。而中国外交,也在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中,越发成熟、沉稳、开放、自信。

  “不回避问题”是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鲁世巍经常挂在嘴边的。这不仅显示了中国外交官的风度,同时也是中国外交气度的体现。

  今天,我们试图把过去一年中,中国外交面对的种种问题、杂音乃至刺耳的噪音撮其要者铺呈在纸面。哪些困难我们克服了?2011年又将有怎样的新布局?新挑战?新机遇?部分的谜底,在这次长达4小时的对谈中。

  2010年中国外交:该硬则硬,该软则软

  中国外交是变硬了?还是过于软?不同人对中国外交的期待和评价也不尽相同。国际风云变幻,以不变应万变,是中国外交原则和灵活的统一。

  《国际先驱导报》:对于2010年的中国外交,西方媒体的用词是变强硬了,中国网民又觉得中国还是有点 “软”。简单地用软硬当然不足以概括中国外交。您认为什么词合适来概括中国对外交往的态度?

  鲁世巍: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上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变过,也不会变。讲原则,有时让人感觉“硬”。讲灵活性,有时给人“软”的感觉。

  Q:具体来说哪些是“原则性”的?

  A: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我们坚持原则,没有妥协让步的余地。

  国家利益有层次之分,大体上可分为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有关国家核心利益,如戴秉国国务委员不久前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文章中所说,一是中国的国体、政体和政治稳定,即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些利益都是不容侵犯和破坏的。对于任何损害和侵犯我国主权、安全、发展核心利益的行径,我们都必须坚决反对,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过去在国家实力较弱的时候,我们在原则问题上都未让步过。现在随着国家实力增强,我们更有能力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但这不能叫“硬”。

  Q:在强调原则性的同时,也要坚持灵活,对吗?

  A:对于国家核心利益之外的问题,如人民币汇率问题,可以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从而体现灵活性。

  回应“中国威胁论”:用数字说话

  近些年来,“中国责任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充斥国际社会。这些言论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意图。中国在识破对方意图的同时,坚定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才是对这些论调的有力回击。

  Q:关于中国军事威胁论,不少海外媒体和专家都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增强对于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稳定是威胁,并且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超过了所需要的范围。为什么对方会这么认为?

  A:“中国军事威胁论”不是现在才有,每当中国武器现代化有进展,或者“两会”提出增加国防开支预算时,都会出现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国土广阔,边界线很长,安全环境复杂,在经济实力增长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军事力量是必要的。据估算,我国2010年军费预算相当于700多亿美元,只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而且,中国的国防投入是相对比较低的。近年来,中国国际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4%,而美国超过4%,法国、英国、俄罗斯等都超过2%,世界平均水平为3%。

  从世界来看,发展现代化武器装备是各国顺应新军事变革的共同选择。一些西方国家的地缘安全环境比我国好,但都在发展军事力量。这些国家的武器研发和生产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很少受到怀疑和批评。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属性不会改变,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我们将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即便有人提出欢迎中国扩大军费,我们也会按照自身的国情作出选择,不会发展超出经济实力的军事力量。中国既然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即便将来真正强大了,也不会与别国进行军备竞赛。中国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发展军力是为了自卫,不会对别国构成威胁。

  西方以“软性”方式遏制中国

  Q:西方国家要求我们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也主动提出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双方的责任内涵似乎不太一样。您如何看?

  A:西方所谓“中国责任论”实际就是指责中国不负责任,或者说不够负责任。西方要求我们承担的更大国际责任,实际上是超出我国力和实际承受能力的责任。

  比如说,在全球经济再平衡问题上,一些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提出只要人民币大幅升值,全球经济就能实现平衡。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指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要求中国在减排方面承担更多责任。

  西方要求我们承担超出实力和承受能力的责任是别有用心的。中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虽然还不能说已是世界第二大国,但今天的中国实力确已不同以往。对于中国的发展势头,一些西方国家想遏制也遏制不住,如果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的话,受害更大的可能是他们自己。因此,这些国家就企图变换花招,以所谓“责任”为借口,以“软性”而非硬性的方式,遏制中国发展。

  如果按照有关国家的要求,实行人民币快速大幅升值,势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国内许多企业将面临倒闭,大批人员可能失业,外汇储备也将大幅缩水。如果按照他们在气候变化问题的要求,我国将不得不放慢经济发展及工业化步伐,而西方国家却早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了。

  除上述之外,西方还企图在价值观、国际道义和国际体系等方面规范中国发展。目前的多数国际规则和标准都是西方过去制定的,我们遵照了就是“负责任”,不遵照就是“不负责任”。西方控制不了中国的发展势头,但企图以这些规则和标准影响中国的发展方向。

  我们所说的负责任,是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我们要为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包括逐步扩大对外发展援助,在国际场合更多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呼声。

  因此,我们不是不负责任的,而是与西方的要求和期待有差距。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怎能说中国是不负责或不够负责任的。

  中国外交一直在不断改革创新

  从理论到实践,从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从保护中国海外利益到主动参与国际维和,从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到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在继承中变革创新,是中国外交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做出的积极探索。

  Q:中国外交是否需要一些改革创新?

  A:多年来,中国外交根据国家发展、国际环境变化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的互动,一直在努力探索,不断改革创新。

  我们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的理念,在外交工作中提出全方位外交、领域外交,这都体现了中国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改革创新。

  “互利共赢、和谐世界”强调中国发展不只是自己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在对外关系上,强调不只是自己获利,而是各方都获利。这表明中国越来越把自身利益与各国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也越来越积极主动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这既是政策理念的变化,也是外交胸怀全球的表现。

  在2009年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外交上提出“四个力”,即“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其中,“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很有新意,反映了我国外交更加注重“软实力”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外部对我国的关注出现了一些变化。目前针对中国的各种论调,都是企图破坏我国的形象。因此,外交工作也要有所调整,在继续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好服务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如何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争取更大的国际际话语权和国际道义的制高点。

  2008年12月以来,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协调下和安理会的相关决议框架下,积极参与了打击索马里海盗活动的国际合作。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今后将继续履行中国政府的承诺,保持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及其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救援物资船舶的安全。另外,中国现在派出的国际维和人员,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人员最多的。这些也都是中国外交变革创新的表现。

  Q:有人说,中国应该向周边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让周边国家更多地分享中国发展的利益。您觉得中国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

  A:公共产品是一个学术概念。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这个市场和商机为各国享用,可视为一种公共产品。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推进地区合作,包括建立一些合作平台和机制,共同营造总体和平稳定的环境,这种和平稳定的环境有助于亚洲各国致力经济社会发展,也可视为一种公共产品。

  中国作为亚洲一员,多年来为营造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随着实力增长,将会继续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也要看到,亚洲和平发展的环境有赖有关各方共同营造和维护,这些公共产品是各国合作提供的,未来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2011年的外交部署将有几大亮点

  2011年的中国外交,无论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关系还是参与多边合作,都将亮点众多。胡锦涛访美,为大国关系及总体外交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上合组织十周年、金砖国家会议、G20峰会等,一个接一个的重头外交活动,将让“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中国外交颇显不同凡响。

  Q:2011年中国外交将铺设怎样的蓝图?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外交的重点在哪里?

  A: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承前启后之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服务国内发展为主线,统筹两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多领域地开展工作,全力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外交总体上将更加积极进取,更加开放和体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方位外交与领域外交相互促进,充分发挥首脑外交的引领作用。

  胡锦涛主席访美是新年伊始中国外交的开篇之作,不仅对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稳定发展与各大国关系,继续构筑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构架,以及我国整体对外关系,都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促进作用。

  从周边来讲,除亚太经合组织(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以外,还有一些重大时间节点的外交活动值得重视,如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等。这些重要的外交活动,将有助于促进本地区相互信任和深化互利合作。

  从全球层面看,在法国举行的G20峰会值得期待。如果说前几次G20峰会还有些应急的特点,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挑战。今后,将日益机制化、常态化,成为全球经济协调的主要平台。随着南非的加入,“金砖四国”演变为“金砖国家”,这是发展中大国加强合作的重要体现。今年“金砖国家”会议将在中国举行,将会备受各方关注。

  除此之外,我们将继续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努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积极开公共外交、安全外交,努力提高海外利益保护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

  Q: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您能否介绍有关情况,并做一些展望?

  A:“公共外交”概念始于美国,目前国际上的看法不完全相同。它通常指由一国政府主导,借助传播和交流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政策及相关举措,目的是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增强国家软实力。

  2010年是外交部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第11次使节会议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进公共外交工作的开局之年。外交部与其他部门一起,紧密围绕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两会”、国内外重大外交活动以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010年夏季达沃斯、中阿合作论坛等主题,努力推进公共外交各项工作。

  加强公共外交工作战略规划和机制建设。成立由资深大使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在我国领导人出访、出席国际会议等重大外交活动期间通过接受采访、参加电视访谈和网上交流等方式,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准确解读外交政策主张。

  继续打造外交部“公众开放日”、外交档案开放等精品工程,加强公众对外交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开展公共外交。加强网络外交,做好部网站访谈栏目和“中国外交论坛”建设,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我国驻外外交机构也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活动。

  总体上看,我国的公共外交尚处在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开展公共外交既是各国在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下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的客观需要,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我们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各部门各地方相互配合,国内国外相互协作,我国公共外交未来面临着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让外交更加贴近民意

  收集公众对我国外交工作的反应、提出引导公众舆论的建议,是新闻司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的重要职能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颖、郭一娜发自北京 近年来,位于北京朝阳门外的外交部大楼对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来说,不再陌生。从2003年至今,外交部已经举办过19次公众开放日,让百姓有机会近距离与外交部长直接对话。不仅在北京,在香港特区、在海外,外交公署、中国大使馆都在贯彻服务的意识,聆听百姓的声音。

  不过,整体来说,这个特殊的职能部门对于外界而言依然保持着几分神秘。人们也想更多地了解短短十几分钟的外交部记者会背后的真切的外交官工作生活。

  在外交部门工作十多年的鲁世巍参赞,带我们走近外交官激荡而又平凡的世界的一角。

  新闻发布会:很多“幕后”工作

  每周,外交部新闻司都要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每场发布会看似只有十几分钟,实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凝聚了新闻司众多工作人员长年的努力成果。

  Q:新闻司记者会通常是如何准备的?“幕后”的工作很多?

  A:新闻司作为外交部主管对外新闻工作的职能部门,承担发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信息、阐述中国对外政策工作,承担国家重要外事活动有关新闻工作。为新闻发布会做具体准备工作的同事,每天都要密切跟踪国际形势、重大外交活动、特别是媒体记者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并认真准备相关材料,供发言人参考。

  发言人的回答看似简单,实则要求很高。发言人首先要求准确掌握政策,同时还要求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沉稳的心理素质。

  民众走近外交部:“我能不能当外交官”

  外交部门正在逐步主动地掀开神秘面纱,让民众更了解中国外交及其主导部门的工作,并继续探讨更大的开放空间。

  Q:外交工作应该说既有机密性,也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化。外交部门如何实现更透明化?

  A:外交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不管大国小国,外交都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处理国家关系的工作本身自然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同时,外交工作也在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外界有些人觉得外交有一种神秘感,其实外交人员都是很普通平凡的,都在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外交部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如举办“公众开放日”和开展网络交流等等,鼓励和支持各级外交人员走向社会,走进民众,包括派干部到地方、其他部门挂职交流,以便多了解国情。外交从根本上还是为民服务,只有走近民众,贴近民众,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因此,我们很愿意与外界保持交流沟通,很愿意走向民众,也愿意让民众了解我们。

  在香港工作时,也有这方面的体会。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公署面向香港市民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各界人士,包括特别政府部门、各年级学生等,参观公署。很多香港市民原来觉得,香港回归后,外交部公署就是建个大楼,外面看到的是国徽和国旗,里面到底什么样,都很好奇。后来,通过将他们请进来,向他们介绍国家外交政策和公署职能,还回答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有人还问香港居民未来能否当外交官等等。开展这种交流活动,对于增进香港市民了解国家外交以及拉近他们与外交人员的关系,都产生了良好效果。

  外交官素质:面对诱惑需要强抗击能力

  常人看来,外交官的工作很风光,驻外生活也充满精彩。但是要想成为一名职业外交官,除了各方面的素质都要过硬之外,还要经受住各种软硬考验。

  Q:在你看来,中国外交官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A:外交人员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业务、工作作风和组织纪律等诸多方面。周恩来总理过去曾经说过外交人员是文装解放军,并提出16字,即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

  本人长期以来在工作中形成的感受,首先是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就是要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我到外交部工作已有20多年,特别是驻外工作时,这种感受更深。境外环境很复杂,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以及各种诱惑,因此,必须始终头脑清醒,站稳立场,牢记外交人员代表国家利益的使命。

  外交人员要精通自己负责的外交业务,同时对各方面知识也要尽量多学习,因为外交工作涉及的领域很广,不仅要精通某一领域,还要有大局意识、宏观思维,只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外交人员既要会写,也要能说,要善于宣介国情和内外政策。在对外交往中,渊博的知识和全面的素养,也有助于进一步树立中国外交官的良好形象。

  随着国家发展,外交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在工作作风上对外交人员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外交队伍是一支作风顽强、能打硬仗的队伍。外交人员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外事纪律、财务纪律、保密纪律等五大纪律。

  外交与民意:“蓝天论坛”是新的互动平台

  在一些国家,民意的力量甚至可以左右外交政策。在中国,积极主动收集、反映、引导民意,也是外交部门的重要工作。

  Q:外交部门是如何收集、反应、引导民意的?

  A:外交部特别是新闻司非常重视收集、反映民意和同民众沟通的工作。收集公众对我国外交工作的反应、同民众就外交政策和工作进行沟通交流,是新闻司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的重要职能,引导民意的方式方法很多,包括网上交流和与民众面对面交流等等。

  2010年,外交部公众信息网体系在全球范围发布中国外交信息,为公众提供服务。体系内站点221个,全年共发布消息 40万余条,计逾 19亿字,配图24万多张,日均点击量600余万次。“中国外交论坛”发帖 1.5 万条,约 511 万字。400余封公众邮件得到及时处理。外交部网站结合国家领导人出访、重大外交行动以及国际热点问题,建立专题,与人民网、新华网等合作,邀请资深大使和专家学者开展在线交流,回答网民提问。

  最近,外交部与公众面对面的交流增加了一个新的平台。2010年12月,外交部举办了首届“蓝天论坛”,主题是关于美国亚太政策。今年1月,又举办了第二届,主题是新时期的中美关系。在这两届论坛上,杨洁篪部长、崔天凯副部长分别发表了演讲,然后是听众提问,接着是专家讨论和与听众互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听取民意的活动。

  外交调研:外交决策并非不能修正

  外交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决策性,外交官同时是外交政策的执行者和操作者。作为一名外交官,在政策建议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起到完善一国外交的作用。

  Q:在外交机构里工作的外交官个人,有没有可能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说,如果出现对上级的一些指示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能不能提出更改?对外交可能的失误或存在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建议?

  A:的体会是,我们的外交决策很好地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决策之前一般都要经过自下往上的反复研究过程。下至最基层的科员,一定意义上都是政策研究和制定过程的参与者。其中,每一阶段的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决策制定后,自上而下执行。

  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属于正常,也不是不可以修正。根据形势发展,对原先未曾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的政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