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评论:“清华培训”无原罪但要公开透明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1月28日14:55
  汝州市正在实施一项干部“充电”计划,不是“选派”干部而是“全派”。2010年,该市159名正科级干部在清华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公共管理轮训。他们计划今明两年,把剩下的6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都轮流在国内名校“充电”一次。从去年开始,汝州市财政每年预留300万元作为干部培训经费已经制度化。(1月27日《东方今报》)

  和前些天“赴美挂职”的新闻一样,很多人习惯性地拍起了板砖。理由有许多,最常见的,有以下三个:其一,干部需要怎样的培训?需不需要上清华,需不需要吃住在北京?其二,300万元是个不小的数字,如果效果不明显,这很容易成为官员的“公款福利”,难免陷入到劳民伤财的诟病中去,所以还不如赞助几个贫困家庭;其三,到了清华是学“周易”、风水和信访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提高行政水平,是否就有裨益?

  以上质疑都有道理。只是,我们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也是需要日常培训的。虽然全派去清华培训听起来有点奢侈,但培训就是培训,是培训就得花钱;而且一级有一级的水平,去地方学院和学校培训,和去清华培训,也绝不会有相同的效果。虽然之于效果来说,可能不是很明显,但我更相信,如果没有这样的培训,一些官员会表现出让我们更绝望的素质来。

  300万元,确实是个令人纠结的数字。但是,更要知道,有些单位可以给职工配备3000元左右的“冲锋服”,有些小县城可以动用几百万元去搬一块大石头,有些单位可以给员工配备Itouch当U盘用,某财政主管单位还给员工装上价值上万元的按摩椅……另外,河南汝州的这种投入还有制度化、体制化的趋势,就如某媒体人士所指出的:内地干部到北京或者沿海大城市进行培训,最重要的是打开了眼界,这样一种培训方式应该成为常规。相比较而言,一个制度化的培训、一种还算半透明的财政预算、一个用在了“充电”上的投入,还是应该获得一些掌声的。

  培训,本身永远没有错误可言。那么,公众何以会如此不解风情呢?在笔者看来,培训费无论多还是少,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公众并非心疼自己的血汗钱被花到培训方面,而是,担忧公帑浪费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因为财政制度公信力的丧失,但凡遇到一些花钱方面的问题,公众总能习惯性地进行质疑和拍砖,这是公民意识进步的表现。对此,培训效果的好与坏,还应该建立以相应的考核体系,这样才能取信于民。

  质疑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我们质疑种种劳民伤财现象的目的,不过是希望看到一种有效的投入和产出,并且,这个过程是透明的、公开的。现在看来,河南省汝州市每年花300万元帮干部进行培训的事例恰恰就是这样的财政投入,只要汝州市能够告诉公众这300万元花到了谁的身上、这些干部在清华大学学到了什么,我想,这应该就是公众希望的预算模式。

  干部全派赴清华培训,需要一些善意的理解。至少,公共财政的制度化、公开透明化以及投入到培训领域,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些理性的因子。(王传涛)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