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粮食产量来自灌溉 10%"卖地"收入建设农田水利
目前全国受旱面积共7740万亩 我国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本报讯(记者郭媛丹)今后政府将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昨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作为今年中央1号文件已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第八个中央1号文件。
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今天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说,中国年均缺水约400亿立方米,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1号文件强调,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这对解决水利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利部官员介绍,目前全国受旱面积一共是7740万亩,其中河南和山东两省接近60%。局部旱区出现了群众因干旱饮水困难的问题。
专家解读
2010年旱灾成为警钟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廖永松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说,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对水利特别是农田水利投入严重不足,水利建设发展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工程老化失修,工程建设标准低、小型水库和山塘淤积问题越来越突出、病险水库增加。
2010年严重的干旱洪涝灾害造成严重损失就是警钟。2010年冬天以来,山东、河南、河北等北方九省市降水持续偏少,旱情发展迅速,冬小麦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和维护严重缺乏。
气候变化加上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最近几年,决策层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已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北方缺水粮食主产区却北移
廖永松介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在南方地区常出现洪涝灾害,但在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又极度短缺。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粮食主产区的重心出现了逐年向北方地区转移的趋势。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耕地少,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当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而在广大的北方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相对于南方要多,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其不足,水资源对农业生产成为最重要的约束条件。从工程、制度、法律上加强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70%粮食产量来自灌溉
廖永松还介绍,我国粮食产量的70%来自于灌溉,而粮食主产区往往是财政收入来源少的地区。
2004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也取消了农村的两工“义务工和积累工”后,受粮食效益低的影响,农民特别是地方政府缺乏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很多地方政府都在进行“折村并居”工程,总体发展势头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过度利用耕地的现象。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粮食价格走高,国内CPI持续高涨,保障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平抑国内食品消费价格是中央经济宏观调控最为重要的任务。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保粮食增长是应有之举。
水利投资还具有“乘数效应”
水利部部长陈雷日前在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投资安排上,要优先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等投资需求,向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水利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欠账,农业生产面对自然灾害时显得异常脆弱。目前,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0%。
专家认为,目前水利是农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水利投资来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减少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水利投资还具有“乘数效应”,能够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文/记者李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