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重庆实验房改等政策受关注 仍面临资金来源难题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2011年02月04日01:48

  退地账

  在重庆市的转户方案中,第一批的转户重点集中在三类人群: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和在城里打工3年以上的农民工。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说,这三类人中,前两类基本上没地,第三类虽然有地,但其生活已经不靠地了。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调查中发现,农民“不靠地”与“退地”是两回事。农民对于退地的担心,随年龄的不同内容各异,总体上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特征:中年人对于退地的担心,远比年轻人和老年人多。

  今年47岁的江津区先锋镇麻柳村村民林阳昌说,他这个年龄不上不下,大一点可以等着领养老保险(重庆市针对退地农民设计了一份缴费较低的保险,60岁开始领钱),小一点可以出去打工。“现在打工没人要,领养老保险还要十几年。如果交了地,这十几年怎么办?”与林阳昌年龄相仿的江津区几江街道仙池村的赖流东,也对此感同身受。

  下一代人的想法就大相径庭。赖流东的儿子赖勇说,他从小到大没干过农活,经济上也主要依赖打工,所以退不退承包地其实不是个问题,但宅基地就不一样了。“按我的收入水平和目前的补偿标准,很难在镇上或区里买一套房。”

  年近60的仙池村村民钟新碧,则对老了以后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有一种向往,“拿着退休金,不用干活。”但要求退地的补偿金能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城里买房,买了房后,还能有钱支付养老保险。

  上述两个问题又回到了同一个问题,就是补偿的标准。江津区征地的承包地补偿标准由三部分组成:土地补偿费1.4万元一亩;青苗及附着物补偿费每亩6000元;安置费每人2.5万元。宅基地的补偿标准也分为三部分:一、原房补助,依房屋的建筑材料分为四个标准:土草每平方米150元、土瓦165元、砖瓦255元、砖混285元;二、院坝补助:每亩6000元;三、购房补贴。若在城里购房,补助3万元。

  以位于规划区内的赖流东家为例。他家里有4亩左右承包地,砖瓦结构的房子150平方米左右,院坝一亩左右。如果他退掉所有的土地,他能够得到的补偿为:224250元。如果他打算在城里买房,还有3万元的买房补贴,加起来是254250元。

  这个钱,如果要在江津城区买房,以均价每平方米4000元算,能买63平米多一点。如果在附近的先锋镇上买,按每平米2000元计算,能买120多平方米。但买了房以后,补偿款就用完了。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江津区截至2010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总共105472个转户人口中,仅有661人选择了退地。

  在退地不力的情况下,包括重庆市江津区在内的一些区县正在进行一种股权化的尝试。“就是不让农民退地,而是把土地的经营权化作股权,流转给专业的公司。这样农民一方面不会有失去土地的顾虑,同时又能发挥出土地的效率。”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重庆市户改办接下来有可能出台一个政策:对于进城的农民,在保证其承包地收益权的前提下,鼓励其交出经营权。“因为重庆城乡统筹改革的思路是:农民进城后,就可以使留在农村的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增多,并最终实现‘刘易斯拐点’。而如果进城农民继续经营土地,这个目标就很难实现。”

  重庆模式关键词

  “三项活动”:2010年初以来,重庆在全市各级机关干部中开展以“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为主要内容的密切联系群众“三项活动”。“三进三同”:通过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社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座谈,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结穷亲”:到“亲戚”家走访、慰问,深入到农村一线。“大下访”与“三进三同”、“结穷亲”一起,作为各级党组织工作常态,要求各级机关干部走出机关,到矛盾最尖锐的地方,找有“疙瘩”的群众交心谈心,收集民意、体察民情、积聚民智、排解民忧、疏通民怨,在思想上、感情上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隐于市中心最繁华地段的重庆交易大厦四层,是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所。2008年12月4日,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主要从事“地票”交易的地方。

  重庆模式关键词

  内陆开放高地:实际利用外资,5年增长12倍,达到60亿美元,总量中西部第一,增幅全国第一;一年对外投资50亿美元,利用外资增幅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总数西部第一;投资潜力竞争力排名国内第四,仅次于京沪津……2009年3月,薄熙来提出,要力争用5年时间,将重庆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庆发展的短板在“两翼”,“两翼”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增收。2010年3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了渝东南、渝东北“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即到2012年,“两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左右,增加800元以上,达到6400元。“两翼”农村户均纯收入在去年基础上增加1万元,达到2.5万元。

  绿化长江:2010年9月,“绿化长江 重庆行动”捐资造林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未来3到5年时间,重庆市将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集资30到40亿元资金,放入“中国绿化基金会重庆长江专项基金”。长江两岸将造林380万亩,两岸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22%提高到65%。

  渝川突围效应

  花钱的改革容易做,需要协调、需要出力的改革很难做。总体看,我们的市场化改革需要突围

  文/党国英

  从效率、平等和稳定三个角度看以往30年全国改革和发展总的形势,成绩是显著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否则,我们就会怀疑改革开放的意义所在。但是,我们的局面远不太平。

  从国民经济效率看,形势已很让人忧虑。多年促进经济增长的“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已很难持续发挥作用,结构问题日益突出。国有大企业在国内竞争中称雄,私营经济的空间仍受到挤压。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长期得不到突破,以致要素市场的结构性问题相当严重。

  从社会平等构建的角度看,我们在公共财政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在劳资关系的调整方面建树不够,而后者才是决定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性因素。中国劳动者普遍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劳动保护付之阙如,以致中国GDP增长对就业拉动的作用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相应经济发展时期的水平。

  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我国虽然已经产生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过去那种“压力型”社会稳定模式正在发生转化,但这种转化的基础尚未形成。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有序推进民主制度,发育横向联系的社会组织,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增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围绕以上三个目标深化改革,难度并不小。花钱的改革容易做,需要协调、需要出力的改革很难做。总体看,我们的市场化改革,还处在“途中”,产品市场的机制基本建立了,要素市场的机制还没有确立。改革需要突围。

  重庆和成都综合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希望。他们的改革确实有很大进展。

  两座城市都在要素市场扩大方面有显著成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机制建立了,农民市民化的通道打开了,这为提高经济效率创造了条件。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统一,在政府规划和用途管制下推进,促成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成都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确立了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制度,为全国解决这个难题树立了典范。成都的农村人口布局调整还增加了耕地面积,打破了目前国内“土地过度城市化、人口半城市化”的困境。

  重庆制定了农民变市民的时间表,而成都则一举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重庆通过除恶打黑增进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社会稳定水平有了提高。成都则通过一系列惠民工程改善了政府服务,使成都成为国内公认的宜居城市。

  我当然不认为重庆和成都的改革已经十分完美。例如,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统一以后,土地市场的运行还可以简化,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专业农户的居住方式是不是强调集中,也值得探索;涉及农民权利转让情形时,确保农民自愿原则的实行如何制度化也需要探索;中央政府曾提倡“净地出让”的做法,可解决开发商“强拆”问题,也值得一试。这些方面都应予以重视。

  重庆和成都的改革方案绝非是“拍脑门子”的结果。他们的改革固然和地方主要领导人的政治素养有关系,但不要忽视他们所依赖的智囊团队的作用。据我了解,重庆和成都的政策研究室以及市辖社会科学院,都有一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坚定信念的学者,他们对改革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学界对重庆、成都改革的讨论已相当深入,两座城市的具体做法也已经为人们所逐渐熟知,这里不必一一赘述。当然,引起争议的做法也有。我以为,如果放在更大背景下去看待,也许我们会多一些理解。

  中国的改革要从长计议。长远看,重庆和成都目前的改革不免有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有来自地方政府自身局限性的因素。一些重要的改革,单靠地方一己之力,很容易陷入腾挪失矩之局。中国在转型过渡期,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以解决基本民生问题;二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解决纵向分权问题;三是处理好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增进社会公平,完善民主政治。

  我希望这三个关系的调整分别用10年、20年、30年的时间段来完成。调整要一步一步来;不做不行,做急了也不行。光靠地方政府不行,中央政府也要行动。最近流行一个词语,叫做“顶层设计”,我以为是有意义的。重庆、成都的改革有了一个良好开局,如何在更大范围积极而稳妥地推广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与有益探索,需要中央政府设计与决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研究员)

  一个文艺处长的“唱读讲传”

  在2009年4月调到重庆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之前,徐朝对文艺几乎一无所知。在他的印象里,文艺处应该“画个画,弹个琴”。

  报到后知道,这份工作主要是组织“唱读讲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

  当时,在重庆这片有着红色传统的土地上,“唱读讲传”已全面开花:继2008年6月30日以一场“迎‘七一’歌咏会”拉开唱红歌的序幕后,2008年12月,重庆市委宣传部、西南大学编辑出版了《读点经典》第一辑,标志着“读经典”活动正式启动。2009年3月31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和该市文联举办首场故事会,“讲故事”活动启动。2009年4月28日,重庆市委宣传部联合相关部门举办“红岩颂——第二届红色短信创作传播大赛”,标志着全市“传箴言”活动正式启动。

  经过了半年的学习,徐朝正式上路。他有两项工作:一是对“唱读讲传”进行统筹——“唱读讲传”的组织分散在四个部门:唱红歌由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和市文广局牵头;读经典由市委宣传部办公室管;讲故事的牵头人是重庆市文联的故事办;传箴言则由互联网新闻管理研究中心组织。“所谓统筹,就是备案和协调。”

  徐朝的另一项工作是组织大型活动。所谓“大型”,主要指的是人数多。“一般每场演出有三四千人。由于是集体性节目,有时候演员的人数跟观众的人数差不多。”

  接到任务以后,徐朝的第一件事是策划。就是决定上哪些节目,以及这些节目怎样排序。上的节目要跟活动的主题相关,还要考虑不同观众的口味要求。“香港人来了,我要考虑《共产党宣言》他们能不能接受,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他们无疑是可以接受的。渝恰会的人来了,有很多老外,就可以选择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现在‘菜’多了,能够满足很多人的口味。”

  接下来,徐朝要开几个会:第一个会,把演出单位召集来,布置任务;第二个会,把主办单位、灯光音响、安全保卫、消防、卫生保障的都喊来,协调工作;第三个会,是给观众开会,提一些要求。

  徐朝说,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风险。“比如字幕和背景。如果讲抗美援朝,背景放的是美国大兵在阿富汗的照片,这不是要命嘛!”

  有时排练,他还会带上自己不到9岁的孩子。耳濡目染,小家伙已能背诵多首革命诗词。前些日子,重庆卫视春晚排练,妻子带孩子前去观摩,回来后孩子说,“不如‘唱读讲传’。”

  让徐朝他们最苦恼的是人总是来不齐。“今天这个没来,明天那个没来。一个排练两次就能通过的节目,有时候要排练五六次。”1月21日下午,重庆市委宣传部在地下一层排练《接过雷锋的枪》,演员站位完毕后,他们发现:主演“雷锋”没来。

  合唱的指挥王宗琼从1998年开始组建重庆市国土局的合唱队。“唱读讲传”开始后,她接到了很多合唱队的邀请,现在,她同时是4个合唱队的指挥,包括一个监狱的合唱队。

  重庆市委宣传部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重庆市累积开展一定规模的传唱活动15.5万场,参与市民超过9088万人次;开展经典诵读5.8万场,参与市民1964万人次;举行一定规模的故事会9.5万场;手机和QQ用户转发箴言1.7亿多条次,参与用户1.8亿人次。

  重庆市委宣传部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重庆市民对“唱读讲传”的参与率达到93.4%。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曾在很多公开场合说,“唱读讲传”是为了弘扬主流价值观。

  中国人民大学一位社会学学者分析说,“利益产生博弈,博弈导致多元化。而作为多元化的一个方向,个人主义在近些年蓬勃发展,这是人们在竞争中彷徨无助导致的必然结果……而个人主义是对社会凝聚力的一种消解,甚至可能导致对立。这导致社会控制的成本大大增加。”

  在2009年9月全国教育系统“祖国万岁”歌咏活动现场,薄熙来说,“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我特别喜欢大合唱。因为当人们激情洋溢、热情澎湃之时,往往语言表达不了,一定要尽情地唱出来,而且一定要齐唱、合唱!”

  “大合唱的过程,还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它可以培养集体意识、合作的意识。”徐朝说。

  “唱读讲传”还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在重庆市“打黑”活动中,70%实名举报。有人分析说,重庆人在唱红歌中重新找回了“大无畏精神”。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韩永 刘明霞

[上一页] [1] [2] [3] [4] [5] [6]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